
[important part] 主要的部分;重要的端绪;大概
故称恶者,心之大端也。——《礼记·礼运》
今略举大端,以喻吏民。——《后汉书·隗嚣传》
(1).主要的端绪。《礼记·礼运》:“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孔颖达 疏:“端谓头绪。” 毛 * 《论持久战》三五:“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
(2).谓事情的主要方面。《后汉书·隗嚣传》:“ 新都侯 王莽 ,慢侮天地、悖道逆理……今略举大端,以喻吏民。”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略録大端,不可具载。”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记》第二节:“以上六者,仅举大端,自餘恶风,更僕难尽。”
(3).本原。 唐 陈子昂 《谏政理书》:“元气,天地之始,万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
(4).大抵,大约。《西游记》第三五回:“那怪虽也能腾云驾雾,不过是些法术,大端是凡胎未脱,到於寳贝里就化了。”《中国歌谣资料·小曲》:“河那边一只凤,我怎么叫他不应?大端是我亲人少缘分。”
"大端"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差异。根据《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解释,该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指事物的重要头绪或主要部分。如《礼记·礼运》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颖达疏解为"举其大端而言",此处"大端"即指人类基本需求的核心内容。这种用法常见于文献评述,强调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论及史书编纂时强调"撮举大端,得其体要"。
二、表示事情的要害或关键所在。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西湖七月半"篇有"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大端可见矣",此处即通过现象揭示本质。该义项在明清小说中尤为常见,如《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中评断案情时使用"大端"指代案件关键证据。
从词源演变考察,"大端"本义源自衣冠制度,《礼记·玉藻》载"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郑玄注"大端谓举动之大事",引申为重要仪节。汉代以后词义逐渐泛化,发展出"主要方面"的抽象含义。近义词"大要""纲领"侧重整体框架,而"大端"更强调核心要素;反义词"细枝末节"则突显其主次关系。
“大端”是一个汉语词汇,含义丰富且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侧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大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或重要方面,常用于概括核心内容或关键头绪。例如《礼记·礼运》中提到:“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意为人的好恶是心性中的重要端绪。此外,它也可表示“大概”“大抵”,如《西游记》中的用法:“大端怕漏了消息”。
经典文献中的用法
哲学与思想层面的引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后汉书》等古籍,或查看权威词典如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百步穿杨饱谙世故八元便时飚车冰霜痴浊刺戒呆账丹钥大谈登坛藩羝风语愤忾干警高情逸态咕唧行间贺楼瘊子荒原画柙简切了当渐悟简诬急波波鸠营吉行积雨云凉吹留芳千古旅食免囚谋变磨照逆夷偏威切状祁红七十钻鼩窦乳羝盛冬勝境适志束诫私幸诉酒所染堂参獭伞腾捷天命杌子霞朝相逊乡谊逍摇浃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