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纛的意思、大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纛的解释

[big banner] 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详细解释

军中或仪仗队的大旗。 宋 欧阳修 《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袞冕,不足为公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乾 嘉 以来,朝士宗尚 汉 学,承学之士,翕然从风,几若百川之朝东瀛,三军之随大纛。”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但独有狐鬼却仍在死尸上往来,从从容容地树起它占领一切的大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纛是中国古代军队中象征统帅权威的旗帜,本义指以牦牛尾或雉羽为装饰的旗具。《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使用的大旗”,其形制高大且装饰繁复,常以丝帛制成并绣有图腾纹样,旗杆顶部多配有金属矛头以显威仪。从字形结构看,“纛”字从“县”从“毒”,《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羽葆幢”,即用鸟羽装饰的仪仗旗具,后演变为专指军阵主帅旗。

在军事职能层面,大纛兼具指挥作战与凝聚军心的双重作用。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出征时“建大纛,立麾盖”,通过旗语传递战术指令。明代茅元仪《武备志》更明确指出:“三军司命,系于大纛”,强调其作为军队精神象征的核心地位。

文化象征方面,大纛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权力意象。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描写关羽斩华雄时“大纛迎风而展”,通过旗帜的动态描写烘托战场气势。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考证指出,自周代起帝王仪仗中便有“龙纛”“凤纛”等制,可见其礼制功能贯穿古代社会。

网络扩展解释

“大纛”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à dào,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释义

2.引申含义

3.结构与用法

4.文化关联

总结来看,“大纛”既指实体的旗帜,也承载着古代军事、礼仪制度中的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明史》《昼锦堂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半自动包衣背盟败约本夫猜衅柴立不阿叱咤风云此地大离话登基度虑凤采匐伏匌匝关税同盟归着孤苦寒毡浩蜺桓圭壶峤嘑头挟藏惊淰究度决判擂天倒地缭戾立志龙气鲁义姑美孜孜摸鱼儿蹑影追风驽顽排山倒海派仗旁国遣将挈挈骑缝秋吟取进桑丘三希堂扫光杀内世民室堂寺曹丝粟蹄踵通信社团缘土地神僞币微胤烓灶遐邈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