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禱祝之一種。舉行某種禱祝儀式以驅邪除怪。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三:“ 劉世則 女病魅積年,巫為攻禱,伐空冢故城間,得狸鼉數十,病猶不差。”參見“ 攻説 ”。
“攻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ōng dǎo,屬于古代宗教或巫術相關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通過特定儀式進行禱祝,目的是驅除邪祟、消除災異。這種儀式常包含祭祀、咒語或象征性行為,屬于古代禳災手段的一種。
晉代幹寶《搜神記》卷三記載:“劉世則女病魅積年,巫為攻禱,伐空冢故城間,得狸鼉數十,病猶不差。”此例描述巫師通過“攻禱”儀式試圖驅除附體邪靈。
“攻禱”作為古代文化現象,反映了先民對自然與疾病的認知局限,以及通過儀式尋求心理慰藉的實踐。現代語境中已鮮少使用,多見于文獻研究或民俗學領域。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搜神記》等古籍或民俗學相關研究。
攻禱(gōng dǎo),意為猛烈地祈禱、虔誠請求,常用于形容人們急切地祈求神明或其他力量的庇佑或幫助。
攻禱這個詞共有兩個字,攻字拆分部首為攵(pū),禱字拆分部首為示(shì)。
攻字的筆畫數為七畫,禱字的筆畫數為八畫。
攻禱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攻字來源于古代咒術中的用符咒和攻服伏法,禱字源于古人祈求神明保佑的行為。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攻禱"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攻禱被寫作"攻禱"。
在古代,攻禱的寫法略有不同。攻字的古代寫法為"鞏",禱字的古代寫法為"禱"。這兩個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字形上,而字義沒有本質改變。
他在困境中向天高聲攻禱,希望能獲得力量和指引。
她每天早晨都會攻禱,祈求家人的平安和健康。
攻擊、攻堅、禱告、禱詞、攻心
懇求、乞求、祈求、哀求、請求
放棄、拒絕、抗拒、忍耐、堅決不求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