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官晨集準備朝拜之所。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舊百官早朝,必立馬于 望仙 建福門 外,宰相于 光宅車坊 ,以避風雨。 元和 初,始制待漏院。”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呂許公知許州》:“明日早, 張公 令院子盡般閤子内物色歸家,更不趨待漏院,隻就審官東院待漏。”《水浒傳》第一回:“文武百官商議,都向待漏院中聚會,伺候早朝奏聞天子。”亦省稱“ 待漏 ”。 宋 蘇轍 《颍濱遺老傳下》:“時 微仲 為山陵使,行有日矣, 轍 見之待漏,語及 河 事。”
待漏院是古代中國宮廷建築中的重要場所,特指官員在淩晨等待上朝前暫時休憩、整理儀容的殿閣。其名稱源于“待漏”二字:“漏”指古代計時工具“漏壺”,象征時間;“待”即等候,合指官員于宮門開啟前依更漏時刻在此聚集等候觐見皇帝。
待漏院多建于宮門附近(如北宋汴京宣德門側),是唐宋時期中央官制禮儀化的産物。官員需于五更前抵達,在此整理朝服、推敲奏議,直至宮門開啟後依序入殿朝參。其存在體現了古代官僚制度的嚴謹性,也緩解了官員淩晨奔波之苦 。
北宋政治家王禹偁的名篇《待漏院記》賦予其深層政治寓意。文中将宰相于待漏院中的所思所慮分為“賢”“奸”“庸”三類,強調重臣應以“思天下之憂”為己任,使待漏院成為規勸執政者勤政恤民的象征符號 。
據《宋史·輿服志》記載,待漏院設有廳堂、回廊及休憩隔間,陳設簡樸。其運作嚴格遵循《唐六典》《宋會要》等典章規定的朝儀時序,是古代宮廷空間禮法秩序的物質載體 。
權威參考資料:
“待漏院”是古代中國與官員朝會制度相關的場所,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待漏院”指百官在淩晨等待上朝前暫時休息或聚集的場所,主要用于官員在宮門外等候宮門開啟、準備朝拜皇帝。名稱中的“漏”指古代計時工具“漏刻”,象征等待時間精準的朝會時刻()。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誤釋為“監獄”,可能與“待審”概念混淆。但根據曆史文獻及文學用例,主流含義仍指向官員朝會場所,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唐國史補》《孔氏談苑》等原始文獻,或參考宋代官制研究資料。
敗法亂紀拜嘉北徼杯水之謝繃勁鄙淺博掩布牌唱辭昌九誠己刑物詞案大宛馬德馨靛颔複寫紙緪升核減厚皮饅頭話匣子檢書及笄年華驚悔靖密驚疑絕色鞠養阃闱來崪攬搭廪假鹵脈旅夢莫胡盧排話披荊斬棘僻左乾宇仁漿義粟惹災招禍如芒刺背傷慘商祭慴服神逵折聲設庠釋米受戮衰敗順文天野殄夷惕懾脫剝唾手亡子無頭告示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