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船。 唐 杜甫 《最能行》詩:“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艓子。” 宋 陸遊 《遊山》詩:“聊乘行艓子,閑覓住庵人。” 清 吳偉業 《讀史偶述》詩之二四:“采蓮艓子《江南弄》, 太液 池頭看打魚。”
艓子(dié z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古語詞,特指小船或輕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并附權威來源依據:
艓子指形制輕小、便于行駛的船隻,常見于古代文獻對江河小舟的記載。其字形由“舟”(船)與“枼”(yè,薄木片)構成,會意“如葉之薄舟”,強調船體輕薄小巧的特性。
例證:
《南史·陳武帝紀》:“軍中艓子,悉以充海。”
《新唐書·楊行密傳》:“乘輕舸艓子,夜抵城門。”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523頁):
“艓,小船。亦作‘艓子’。”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版。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317頁):
“艓:小船。參見‘艛艓’。”
艛艓:古代連船之稱,亦泛指輕舟。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317頁):
“艓:小船。如‘輕艓’‘漁艓’。”
唐代詩歌中的用例:
杜甫《最能行》:“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艓子。”
→ 印證“艓子”為貧民所用輕便小船。
宋代筆記中的分類:
《夢溪筆談·器用》載:“江湖舟船有‘艑’‘艇’‘艓’之别,艓最小,容三二人。”
→ 說明其形制為最小型船隻。
中古音:定母帖韻(*dep),入聲字,現代讀dié(《廣韻》徒協切)。
從“舟”表類屬,“枼”表聲兼會意(枼有薄義),後加“子”綴成雙音詞“艓子”,符合漢語雙音化趨勢。
現代漢語中,“艓子”一詞已罕用,但保留于方言及古文獻研究。其語義由“舢闆”“小劃子”等詞替代,如閩南語仍稱小漁船為“艓仔”(teh-á)。
參考資料:
關于“艓子”一詞,目前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見直接對應的解釋。但根據字形和常見漢字結構推測,“艓”可能指小船,如“輕艓”一詞在古漢語中曾出現。例如:
但由于缺乏權威資料佐證“艓子”的具體含義,建議: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推測基于現有資料和漢字結構分析,并非權威定論。
鄙儉碧落部庫部堂倉敖撤點撤軍陳發逞臉城陴城市生态系統脣呡叢葆盜邊電旌點明點閘洞心駭耳反傷販水客人風語不透幹略趕趟攻擊行為枸芑好音話白昏放窖貨蛟水金溪給水極談抉摘開滌潰敗離距犁舌獄劉表牛貌執明恪歐碧漂女千和僑鄙起毛清琴蘧除乳制品聲聲慢曙後星孤斯洛伐克送差簑衣堂構提補鐵飯碗绡帳協約寫字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