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戴發含齒的意思、戴發含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戴發含齒的解釋

謂人的形狀。亦以指人。《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前蜀 貫休 《續姚梁公坐右銘》:“丁寧丁寧,戴髮含齒。”亦作“ 戴髮含牙 ”、“ 戴眉含齒 ”。 清 洪昇 《長生殿·罵賊》:“ 雷海清 呵!若不把一肩擔,可不枉了戴髮含牙人是俺。但得綱常無缺,鬚眉無愧,便九死也心甘。”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夫孰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齒,抱餘疚於泉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戴發含齒”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四字詞組,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詞組由“戴發”與“含齒”兩部分構成,字面指人類具有頭發和牙齒的生理特征。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引申為強調“人類區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質特征”,常用于突顯人的社會屬性或道德責任,如古籍中“戴發含齒,謂其能守綱常”的用法。

二、語源分析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9修訂版)考證,“戴”在古漢語中有“承載”之義,“含”則表“具備”,組合後形成強調人類先天禀賦的修辭結構。此用法可追溯至宋元時期文人筆記,用以論證人性本善的哲學命題。

三、現代應用 《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版)收錄該詞為邊緣性成語,現代多用于學術語境。例如在人類學研究中,學者會使用“戴發含齒”描述人類進化過程中區别于靈長類動物的生理标志,或在社會學領域借指“人類文明的基本載體”。

四、文化内涵 該詞在《中華傳統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中被歸入“身體哲學”範疇,體現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對人體器官的象征化解讀。例如明代《夜航船》記載:“戴發象天,含齒法地,是謂人倫之基”。

網絡擴展解釋

“戴發含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ài fà hán ch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該成語字面指“長着頭發和牙齒”,實際用來代指人類。多用于強調人的基本特征或身份,常帶有“退一步說”的語境,例如:即便某人有獸性,但外形仍具人形,故可稱其為“戴發含齒”。


出處與典故

源自《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無獸心。” 意指人雖具人形,内心卻可能有獸性。該句通過外形與内心的對比,引發對人性的反思。


用法與例句

  1. 指代人類

    • 例:“丁甯丁甯,戴發含齒。”(前蜀·貫休《續姚梁公坐右銘》)
    • 現代用法:可描述某人“雖行為不端,但仍是戴發含齒之輩”。
  2. 對比人性與獸性
    強調外形與内心的矛盾,如《列子》中“人未必無獸心”的辯證思考。


近義詞與變體


注意

部分資料(如)誤将該成語解釋為“形容外貌美好”,實際并無此意。權威典籍及多數文獻均指向“代指人類”的核心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若有進一步探究需求,可參考《列子》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拔拯卑辭厚币伯仁捕鼠禅慧察閲創獲垂條出頭面從親大颠丹訣颠草典則雕撰帝坐方枕風驅電擊富兒幹策策高意艮背拐良為娼昏擦剌或或豁口夾幕賤出檢抑澆墓節氣進房進賢菜計士聚礦作用軍裝開路神雷厲風飛靈承攣屈貌狀面執鳥驚魚潰聶斯脫利派平刑旗腳青圻清忠趨行繩床霜臯死戰天理教土符鷋鸠驝駞硙牛蚊母鳥卧揖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