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艮背的意思、艮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艮背的解釋

(1).《易·艮》:“艮其背,不獲其身。” 王弼 注:“施止於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 孔穎達 疏:“施之於人,則是止物之情,防其動欲。”背,謂相背而不見。後因稱不動物欲之念為“艮背”。 唐 李商隱 《獻河東公啟》之一:“艮背卻行,氷心自處。”

(2).一種精神治療法。欲人清心寡欲,猶如今之靜坐法。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吾 閩中 又有三教之術,蓋起於 莆 中 林兆恩 者。以艮背之法,教人療病。因稍有驗,其徒從者雲集,轉相傳授,而吾郡人信之者甚衆。”

(3).東北隅。背,通“ 北 ”。北方。 唐 李邕 《海州大雲寺禅院碑》:“寺之艮背,山之前臨,有 确師 禪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艮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止息妄念、凝神内守的精神狀态,尤其強調将注意力集中于背部(或理解為内在、不被外物幹擾之處),以達到身心安甯的境界。該詞主要源于儒家經典《周易》及宋明理學家的闡釋,具體解析如下:


一、字義溯源與哲學内涵

  1. “艮”的本義

    “艮”為《周易》八卦之一,象征“山”,其卦德為“止”。《周易·艮卦》彖傳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此處的“止”并非消極停滞,而是指在恰當時機主動停止妄動,回歸本心。

  2. “背”的象征意義

    《周易·艮卦》卦辭提出:“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王弼注解說:“背者,無見之物也。無見則自然靜止。”“背”在此喻指感官無法直接觸及的内在之境,即摒棄外物幹擾,專注于内在修養。

  3. 理學家的诠釋

    程颢在《識仁篇》中強調“艮背”為修養功夫:“學者須先識仁……認得為己,以誠敬存之,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說将“艮背”與“存天理”相聯,主張通過内省收斂私欲。


二、詞典釋義與用法

《漢語大詞典》對“艮背”的釋義為:

止欲念于背,即抑制邪念,使心歸正。 引申為凝神守一、不為外物所動的精神修養方法。

例句:宋代理學家以“艮背”為修身要旨,如朱熹言:“‘艮其背’是止于所不見。”(《朱子語類》)


三、文化影響與應用

“艮背”思想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的心性論,成為儒家“主靜”“慎獨”功夫的理論依據。明代學者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評述:“‘艮背’即‘止于至善’之旨,收斂身心,使天理常存。”後世亦将“艮背”融入氣功、中醫養生理論,指代意守丹田、導氣歸元的靜修方法。


參考文獻來源

  1. 《周易·艮卦》(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王弼《周易注》(《十三經注疏》本)
  3. 程颢《識仁篇》(《二程遺書》)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5. 黃宗羲《明儒學案》(中華書局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艮背”一詞源于《易經》,包含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義項

  1. 克制物欲之念(哲學概念)
    源自《周易·艮卦》爻辭“艮其背,不獲其身”,意為将注意力集中于背部(象征停止外求),以隔絕外界欲望幹擾,達到内心靜止狀态。王弼注:“施止于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為“止物之情,防其動欲”。唐代李商隱在《獻河東公啟》中即以“艮背卻行”表達超然物外的境界。

  2. 傳統精神療法(養生實踐)
    指通過靜坐、清心寡欲的方式調節身心,類似現代冥想。明代謝肇淛《五雜俎》記載,福建莆田林兆恩曾用“艮背之法”教人療病,因療效顯著而廣為流傳。

  3. 方位指代(地理概念)
    “背”通“北”,故“艮背”可指東北方或北方。《海州大雲寺禅院碑》中“寺之艮背”即描述寺廟位于東北方位。

二、延伸解析

三、應用示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周易》原文及相關注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牖北内礤牀兒觇聽赤骨仇讐遄死道藏地下街頓甲輔助貨币剛中柔外幹手高談弘論歌笑冠雀畫境麾動壺子轇結階礎京周及時雨伎術人空城礦渣攔關六赤柳營江裡也波沒包彈蜜合色墨帖蓬室千品趫勇傾柯衛足球員曲街袪袪呿唫散財沙鼎哨壺事苗水堨姝妖訟源松齋俗文學天闉停鞭歪辣骨霧屯霞駮先舅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