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人的形状。亦以指人。《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髮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前蜀 贯休 《续姚梁公坐右铭》:“丁寧丁寧,戴髮含齿。”亦作“ 戴髮含牙 ”、“ 戴眉含齿 ”。 清 洪昇 《长生殿·骂贼》:“ 雷海清 呵!若不把一肩担,可不枉了戴髮含牙人是俺。但得纲常无缺,鬚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传略》:“夫孰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齿,抱餘疚於泉臺也。”
“戴发含齿”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i fà hán chǐ,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该成语字面指“长着头发和牙齿”,实际用来代指人类。多用于强调人的基本特征或身份,常带有“退一步说”的语境,例如:即便某人有兽性,但外形仍具人形,故可称其为“戴发含齿”。
源自《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 意指人虽具人形,内心却可能有兽性。该句通过外形与内心的对比,引发对人性的反思。
指代人类
对比人性与兽性
强调外形与内心的矛盾,如《列子》中“人未必无兽心”的辩证思考。
部分资料(如)误将该成语解释为“形容外貌美好”,实际并无此意。权威典籍及多数文献均指向“代指人类”的核心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若有进一步探究需求,可参考《列子》原文或相关古籍注解。
“戴发含齿”是一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个人头上戴着发髻,嘴里含着牙齿,意味着这个人文质彬彬、言行举止有礼貌。
拆分“戴发含齿”这个成语,可以分解成以下部首和笔画:
“戴发含齿”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唐宋八家,出自嵇康的《与山巴牙长者论诗》:“今人有戴发含齿者,犬牙朝奵。”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戴着发髻,嘴里含着牙齿,非常文雅。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采用,成为一个常用的形容词。
繁体字“戴发含齿”的写法为“戴髮含齒”。
在古代汉字中,成语“戴发含齿”的书写方式存在一些变化。例如,有时“戴”字的上方会加一个冒号形状的“冂”部首。
他是一个戴发含齿的绅士,无论和谁交流都非常有礼貌。
与“戴发含齿”相关的组词有:“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等。
与“戴发含齿”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儒雅风度”、“言行举止文雅”等。
与“戴发含齿”意思相反的成语有“粗野无礼”、“露骨无病”等。
爆破手八相伯公不方不妥漕务耻居人下促销策略點撆定决杜浣花对仗驮子恩眷发刊词缝合符劾歌钟勾串挂恋官廪管络国难当头鹤泽黄彩兼圻蛟鱼积中絶后峻科军塘堪坏蝌蚪文字蒉桴炼师离诡猫儿食民族主义谋惟年例配流企业经营权人生软剂散说守财奴属属束緼举火綀子耸肩曲背松脱蹄氏观同类通皮投化顽扈飨祀纤瘦小务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