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知命的意思、達觀知命的詳細解釋
達觀知命的解釋
達觀:指一切聽其自然或看得開;命:命運;知命:指知天命。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擺布,無所煩惱。
詞語分解
- 達觀的解釋 心胸開朗,見解通達詳細解釋.遍覽,縱觀。《書·召诰》:“ 周公 朝至于 洛 ,則達觀于新邑營。” 孔 傳:“ 周公 通達觀新邑所營,言周徧。”《魏書·陽尼傳》:“彼八方之局促兮,殊無可以達觀。” 宋
- 知命的解釋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來用;知命;指五十歲年逾知命 ∶認識天命或命運樂天知命詳細解釋.謂懂得事物生滅變化都由天命決定的道理。《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三國 魏 曹植
專業解析
"達觀知命"是一個蘊含深厚中國哲學智慧的成語,形容一種超脫豁達、順應自然的人生态度。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
達觀(達觀)
- 達:通曉、透徹。《說文解字》釋為"行不相遇也",引申為通達、豁朗。
- 觀(觀):觀察、洞察。《玉篇》注"視也",指超越表象的深刻認知。
- 合義:指心胸開闊,對事物本質有通透理解,不為瑣事困擾(參考《漢語大詞典》"達觀"條)。
-
知命
- 知:知曉、領悟。《廣雅》釋"識也"。
- 命:天命、自然規律。《論語·為政》有"五十而知天命",指人生際遇的必然性。
- 合義:順應自然規律,坦然接受命運安排(參考《古代漢語詞典》"知命"條)。
二、整體釋義
達觀知命指以豁達通透的心态認知并接納人生際遇,包含兩層核心内涵:
- 精神境界:超越個人得失,以宏觀視角看待生命起伏;
- 行為态度:不強求逆勢而為,在順應中保持内心平和。
例:《莊子·秋水》"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即體現此境界。
三、文化淵源
- 道家思想
源于《莊子》"達生""達命"觀,主張破除執念,與自然和諧共生。
- 儒家智慧
融合《周易》"樂天知命故不憂"(《系辭上》),強調道德修養下的坦然接納。
四、現代意義
該詞倡導在快節奏社會中培養理性平心态:
- 達觀:以積極視角化解壓力;
- 知命:在努力同時接納不可控因素,避免過度焦慮(參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力等.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 李學勤主編. 《周易正義》[M]. 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M].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達觀知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達觀:指心胸開闊,對事物持豁達态度,能順應自然或看淡得失。
- 知命:源自儒家“知天命”思想,指了解并接受命運的安排。
- 整體含義:形容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看得開,順其自然,不因外界境遇而煩惱。
出處與示例
- 典故出處:茅盾小說《幻滅》第十四章提到:“達觀知命的思想,暫時引渡靜離開了苦悶的荊棘。”
- 用法示例:常用于提醒他人避免消極接受命運,如“你可不能有達觀知命的思想”。
語言特點
- 語法功能:作賓語或定語,屬聯合式結構。
- 感情色彩:傳統語境中為褒義(豁達),但現代可能隱含被動屈從的貶義傾向。
延伸理解
- 哲學關聯:與道家“順應自然”、儒家“樂天知命”思想相通,強調内心平和與外在境遇的調和。
- 英文翻譯:可譯為“take things as they are”(坦然接受現狀)。
使用建議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勸解他人看淡困境,需注意語境避免消極解讀。
- 近義詞參考:聽天由命、隨遇而安(需根據情感傾向選擇)。
如需進一步探究其哲學背景或文學用例,可參考茅盾作品及儒家經典相關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儤值邊委閉口無言碧湛湛不力不撓參提嘗膽長術摧錯道别斷槎杜做飜然風發富春山居圖耕戰冠狗官廕鼓動含睇後手不接換體溷辱見缗膠體脊觳亢亢狼頭累卵飗飗弄堂淪化羅師滿理門宦愍護奴輩拍掌滂硠蒲牒喬龍畫虎芹菜刃器氄毨山巒少安無躁豕分蛇斷時食適長孫暑簟說不上嘴探花郎探水竿調劑午枕小姑娘小康型消費校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