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應時的食品。《禮記·中庸》:“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鄭玄 注:“時食,四時祭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端陽》:“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櫻桃、桑椹為正供。亦‘薦其時食’之義。”
“時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四季應時的食品,尤其指在特定時節用于祭祀或供奉的時令食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雖然“時食”一詞現代使用較少,但其内涵與當代提倡的“應季飲食”“節氣養生”理念相通,強調根據自然規律選擇食物,兼顧健康與文化傳承。
“時食”是古代禮制與自然結合的産物,既反映農耕社會的時令觀念,也承載祭祀文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或民俗研究資料。
時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時 (shí) 和 食 (shí)。
時字的組成部首是日字旁,表示與時間相關的事物,含義是時間、時刻。食字的組成部首是食物,表示與吃有關的意思,含義是吃。
《時食》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蔔筮之術,如《周易》中的《時食圖》。在蔔筮中,時食代表吉兇的移動,預示着時機的到來或不确定的狀況。後來,這個詞引申為表示時機、機會等含義。
在繁體字中,時食的寫法保持不變。
按照古時的漢字寫法,時字的古代寫法是日與寸的合體,寸在上,日在下。食字的古代寫法是貝與口的合體,貝在上,口在下。
以下是一些關于時食的例句:
1. 得到這份工作是我一生中的一次時食。
2. 如果你能抓住這次時食,你就有機會成功。
3. 錯過了這個時食,我們可能要等很長時間才會再有類似的機會。
其他相關的詞語包括:
組詞:時機、時刻、時光、時節
近義詞:機遇、時機、良機
反義詞:不時、錯時、失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