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聲詞。擊水聲。 清 翟灏 《通俗編·聲音》:“ 張衡 《思玄賦》‘伐河鼓之滂硠’, 左思 《吳都賦》‘汩乘流以砰宕’注:‘舟擊水聲。’滂硠、砰宕,因語輕重異字也。”按,今本《思玄賦》作“磅硠”。
“滂硠”是一個漢語拟聲詞,主要用于形容擊水或水流激蕩的聲音。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與詞性
本義與用法
字形與結構
相關考據
清代學者翟灏在《通俗編·聲音》中指出,“滂硠”與“磅硠”“砰宕”等詞因發音輕重差異而形成不同變體,但核心語義相通。
這是一個兼具象聲與聯綿詞特征的詞彙,多用于描繪水勢或擊水場景的聲響,適用于詩詞等文學語境。
滂硠是一個漢字詞,其意思是猛烈。下面将對滂硠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滂硠由水部的“氵”和山字旁的“硠”組成。氵表示“水”,硠表示“石頭”。滂的拼音是“pāng”,硠的拼音是“líng”。滂的部首是氵,硠的部首是石。
滂硠起源于古代漢字,它描述了水聲和撞擊石頭的聲音。在古代文獻中,滂硠常用來形容猛烈的風、雨聲,以及大浪拍擊岸邊石頭的聲音。
滂硠的繁體字為「磅礴」。
在古代,滂硠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滂的古字形為「乓」,硠的古字形為「珊」。
他的演講如滂硠的海浪一般激動人心。
常用的組詞有滂硠激蕩、滂硠大雨、滂硠大浪。
滂硠的近義詞有激烈、劇烈、猛烈。
滂硠的反義詞有溫和、平靜、緩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