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代德的意思、代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代德的解釋

(1).謂取代舊朝以治天下之德。《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戊午, 晉侯 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逸周書·芮良夫》:“以予小臣 良夫 觀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遠,罔有代德。” 孔晁 注:“言無遠德,罔有天下也。”

(2). 戰國 、 秦 、 漢 時,盛行“五行代德”之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附會于皇朝的興亡。“代德”作為改朝換代的一種說法,後遂具有迷信的色彩。 北周 庾信 《周宗廟歌·皇夏》:“龍圖基代德,天步屬艱難;謳歌還受瑞,揖讓乃登壇。”《宋書·武帝紀中》:“代德之符,著乎幽顯,瞻烏爰止,允集明哲,夫豈 延康 有歸、 鹹熙 告謝而已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代德”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指取代舊王朝以推行新德政 《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取代舊朝而建立的德政”,常用于描述王朝更替時的政治合法性依據。如《史記·秦本紀》記載:“周室微,諸侯力政,代德不齊一。”此處強調秦以德政取代周王朝的統治權威。

二、指代際傳承的德行 《古代漢語詞典》将其釋作“世代相傳的品德”,特指宗法制度下家族德行的延續性。《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有“代德不倦,天之道也”的表述,反映周代貴族對道德傳承的重視。

該詞在《辭源》中被列為曆史詞彙,其語義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學和“積善之家”的倫理觀念,具有鮮明的文化特異性。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傳統文化闡釋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代德”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進行解讀:

一、政治含義(核心義)

指取代舊王朝、建立新朝代的合法性依據,強調以德運更替作為政權交接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為:

  1. 五行代德說:戰國至漢朝盛行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附會朝代興衰(如周屬火德,秦以水德代周)。這種理論為改朝換代提供神秘化解釋,後逐漸帶有迷信色彩。
  2. 文獻例證:《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周王拒絕晉文公僭越時提到“未有代德而有二王”,說明代德是政權唯一合法性的前提。

二、道德引申義(罕見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指代替他人履行道德義務,即主動承擔本屬于他人的道德責任。此用法多見于古代語境,現代較少使用。

補充說明

該詞曆史色彩濃厚,現代多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哲學或文獻解讀。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逸周書》《宋書·武帝紀》等古籍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按尋拜拜擺條背奧媚竈背後背囊奔激邊蠻啵啵朝觌熾結踹砑戴頭倒販吊死問生都赫遁迹銷聲多能妃呼豨鳳轎蜂攘扶接隔闊規阙憨健哄弄麾幟椒房蘭室潔齋九階橛頭船空臆樂成糧運遼海龍绡猛幹門着納剌遷陟怯薛侵臣凄切羣居穴處如法炮制掃兀邵瓜生奪硬搶授命水帝順辭桃弓荊矢萬年未壹問柳尋花卧車無從置喙蕪昧吳庖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