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ive orders]∶國家元首等下達命令
授命組閣
(2) [devote one's life to]∶貢獻生命
臨危授命
(1).獻出生命。《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朱熹 集注:“授命,言不愛其生,持以與人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徇名者不以授命為難,重身者不以近欲累情。”《禮記·曲禮上》“臨難毋苟免” 唐 孔穎達 疏:“為人臣子,當緻身授命以救之。” 清 王韬 《甕牖馀談·帥觀察死難》:“其姪 帥疇 與其記室 萬泰 ,亦同時授命。”
(2).猶拼命;效命。《國語·吳語》:“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 韋昭 注:“授命,猶鬥命。”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及諸 呂 擅權,圖危 劉氏 ,而天下所以不能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諸侯強大,磐石膠固, 東牟 朱虛 授命於内, 齊 、 代 、 吳 、 楚 作衛於外故也。”《晉書·宣帝紀》:“昔 趙高 極意, 秦 是以亡; 呂霍 早斷, 漢 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鑒,臣授命之秋也。”
(3).接受天命。授,通“ 受 ”。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古之王者,授命君人,兢兢業業,承天順地,靡不思賢能以濟其理,求讜直以聞其過。”
授命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下達命令;委任職責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授命"指上級對下級賦予特定使命或職權,常見于正式文書或政治語境。例如:"總統授命總理組建新内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此義項源自古代"授"(給予)與"命"(命令)的合成,如《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寡君授命于君",表示諸侯間權力交接。
獻出生命
《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項,強調為崇高目标犧牲,如"臨危授命"。該用法源于"授"通"受",即接受命運安排,常見于古典文獻,如《論語·憲問》"見危授命"(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修訂版)。現代多用于褒揚英雄事迹,如"将士為國授命,堅守陣地"。
需注意古今異義:古代"授命"亦可指向天祈願,如《周禮》"授命于天",此用法今已罕見(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授命”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結合不同語境和權威來源:
接受命令(政治場景)
指國家元首或上級機構下達指令,常見于政府組閣、職務任命等場景。例如:
獻出生命(危難場景)
強調在危急時刻主動犧牲,如成語“臨危授命”。
例:“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體現儒家倡導的義利觀與獻身精神。
效命、拼命
如《國語·吳語》載“不可以授命”,韋昭注“授命猶鬥命”,指竭盡全力執行任務。
接受天命(通假用法)
通“受命”,指君主順應天意統治。唐代元稹曾言“古之王者,授命君人”,強調政權合法性源自天命。
寫作中需區分語境:政治領域多用“授命組閣”等表述,曆史或文學場景可引用“臨危授命”等典故,增強表達深度。
版蓋扳聯不老氣草苗雠殺闖關東但割大做文章店二哥第巴定光佛杖厎柱鬥嚣斷約堆雲楯楹楓橋夜泊共度功果漢禮黑咕籠咚鶴子皇急護解貨赇火絨草澆店計行慮義井噴巾國英雄絶倫逸群咀齧快步流星赉假六玉馬來人旄旒毆蹋情慉秋稧秋香色饒減掃難沙梁扇枕溫衾奢摩它生果世說新語實叟拾唾餘死節頭生兒晚伴兒未免祥樹嚣譊小小子邪迳信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