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谏過失。《書·胤征》“官師相規” 唐 孔穎達 疏:“相,平等之辭……相規,謂更相規闕,平等有闕,已尚相規,見上之過,諫之必矣。”
“規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規阙”主要指規勸或指出過失,屬于動詞性短語。該詞由“規”(勸谏、規範)和“阙”(同“缺”,指缺失、過失)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指出缺失并勸谏改正”。
經典出處
源自《尚書·胤征》中“官師相規”的記載,唐代孔穎達在注疏中解釋:“相規,謂更相規阙,平等有阙,已尚相規,見上之過,谏之必矣。” 這裡強調同僚之間互相指出過失并勸谏的行為。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君臣、同僚之間的谏言場景,體現儒家“以谏為忠”的思想。例如下級對上級的過失提出規勸,或同等級官員互相監督。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規阙”作為成語時,引申為“才德出衆者未被重用”,但這種解釋較少見于傳統典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需結合具體文本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等工具書。
《規阙》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按照規定的标準或準則進行判斷、評定,并做出相應的決策或處理。
《規阙》由部首“⻌”和“兌”組成,其中“⻌”部表示行走的軌迹,筆畫為8;“兌”部表示立場、态度,筆畫為10。
《規阙》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它是通過對“規”和“阙”的合并演變而來。
《規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規闕」。
在古代,規阙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而主要的變化集中在形狀上。不過,總的來說,其意思并沒有太大的差别。
1. 這個決策是根據公司的規阙來做出的。
2. 他在決定的時候沒有按照規阙來行事。
3. 政府應該嚴格遵守法律的規阙進行管理。
1. 規章制度
2. 規範
3. 規則
4. 規模
1. 規律
2. 準則
3. 準繩
1. 任意
2. 隨意
3. 無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