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淳浇的意思、淳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淳浇的解释

(1).指风俗的淳厚与浇薄。 北齐 刘昼 《新论·风俗》:“风有厚薄,俗有淳浇。” 陈去病 《去鲁》诗:“ 鲁 风杂淳浇,别去尚可揣。”

(2).谓淳朴的风俗变得浇薄。 清 方苞 《读<仪礼>》:“后世淳浇朴散,纵性情而安恣睢,其於人道之大防,且阴决显溃而不能自禁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淳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与文化批判色彩的复合词,由“淳”与“浇”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素构成,主要用于描述社会风气、人心或事物本质由质朴敦厚向浮薄浅陋转变的过程或状态。

  1. 词义解析:

    • 淳 (chún):本义指质朴、敦厚、诚实。《说文解字》释为“渌也”,段玉裁注:“淳,淳朴也。”引申为风气、人心的纯朴、厚道、醇正。例如“民风淳朴”。
    • 浇 (jiāo):本义指灌溉,引申为薄、不厚道、浮薄、浅陋。《说文解字》释为“沃也”,段玉裁注:“浇者,薄也。”指风俗、人情变得轻浮、刻薄、不淳厚。
    • 淳浇 (chún jiāo):将“淳”与“浇”组合,形成对比概念。其核心含义指社会风气或人心由淳厚质朴变得浮薄不实、浅薄浇漓的过程或状态。它描述了一种文化、道德或精神层面的退化现象,即从敦厚、真诚、朴实向虚伪、浮华、刻薄的转变。
  2. 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淳浇”的解释为“淳厚和浇薄。亦指风俗的淳厚与浇薄。” 并引用古籍例句说明其用法(详见下文)。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 《辞源》(第三版):解释为“淳厚和浇薄。指风俗的厚薄。” 同样引用了古籍例证。《辞源》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辞书,修订版注重溯源,是研究古汉语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书。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淳浇”词条,但对“淳厚”(诚实朴素)和“浇薄”(人情、风俗刻薄,不淳厚)分别有详细释义,其对比关系与“淳浇”的核心含义一致。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现代汉语规范使用的权威标准。
  3. 古籍用例与语境: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评价社会风气或道德状况的变迁。
    •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儒者汲汲于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独善……故道之兴也,则三五垂拱而有余焉;道之衰也,则叔代驰骛而不足焉。夫唯有余,故淳浇之变,无讼乎风俗。”
      • 释义:这里葛洪用“淳浇之变”指代社会从上古三皇五帝(三五)的淳厚盛世到后世(叔代)的浇薄衰世的转变过程。
    • 《抱朴子·外篇·诘鲍》:“至醇既浇于三代,大朴又散于秦汉。道衰于畴昔,俗薄乎当今。”
      • 释义:此句虽未直接用“淳浇”,但“醇浇”、“朴散”、“道衰”、“俗薄”等表述,其内涵与“淳浇”所表达的社会退化观完全一致,指道德风俗从夏商周的醇厚(淳)衰变为后世的浇薄(浇)。

“淳浇”一词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道德风尚(淳厚质朴)的推崇,以及对现实社会风气堕落(浮薄浅陋)的批判。它不仅仅是对两种状态的描述,更蕴含着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即认为社会道德水平存在从古之淳厚向今之浇薄退化的趋势。理解此词需结合其哲学、伦理及历史批评的语境。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第三版) -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
  3. 《抱朴子》 - (晋)葛洪 著。引文见于《明本》、《诘鲍》等篇。
  4. 《说文解字》 - (汉)许慎 著,(清)段玉裁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经韵楼刻本。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淳浇”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指风俗的淳厚与浇薄

“淳”指淳朴、敦厚,“浇”则指浮薄、不质朴。该词常用来对比不同时期或地域的社会风气差异。例如:

2.指淳朴风俗逐渐变得浇薄的过程

这一含义侧重于社会风气的变迁,即从原本质朴向浮薄转化。例如:

补充说明

“淳浇”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多用于文学、历史或社会学分析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新论·风俗》等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比缀孱懦车衡臣心如水陈正字扯闲篇存存存济村学醋坛子搭设吊惜豆汁对齐肺腑之言风驰供馈观鱼孤怀贵素汉土横沴圜阙将次积坳解暍寄孥就蓐九序惧骇孔雀扇拉近乎连峯离离光光六察龙虎风云麦粉明质木绍念酸抛落抛洒抛石辟彊园强笑乔榦仞识论柔强伞兵水上天年不遂啼妆推择土偶人外流瓦殶鼯腊校人燮友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