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受封為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着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權力,稱為“列土分茅”。 元 鄭光祖 《三戰呂布》第一折:“軍前累立功勞大,列土分茅受大封。”參見“ 分茅列土 ”。
“列土分茅”是中國古代分封制度中的儀式性用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包裹社壇五色土授予受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統治權。該儀式體現了周代“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治制度。
最早可追溯至《尚書·禹貢》記載的貢土制度,孔穎達注疏詳細說明該儀式流程。元代雜劇《三戰呂布》中“列土分茅受大封”的台詞印證了該詞在文學中的沿用。
該詞常與“分茅列土”“裂土分茅”混用,均指向分封制度。唐代張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已出現“分茅列土”的表述。
現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比喻性表達,如形容重大權力授予。清代《濟公全傳》等小說中仍保留此用法。
注:該詞在不同文獻中存在詞序差異(如“分茅列土”),但核心含義一緻,均指向古代分封制度中的授權儀式。
《列土分茅》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禮制,意指根據地理特征和居住區劃将土地劃分為不同的茅坊。
《列土分茅》的部首拆分分别為“刀”和“艹”,總共有8個筆畫。
《列土分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用來描述古代國家劃分居住區的方法。列土分茅的目的是為了管理、統治和控制土地資源。
《列土分茅》的繁體字為「列土分茅」。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是,《列土分茅》這個詞在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上是一緻的。
1. 古代國王通過列土分茅的方式,将土地劃分為不同的茅坊。
2. 行政區劃的設立常常參考了列土分茅的原則。
列土分茅可以與地方、劃分、管理等詞進行搭配。
劃分土地、分地、區分地域。
集中地、統一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