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落法的意思、黜落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落法的解釋

除名、落榜的法規。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九:“ 武帝 元光 五年,對策者亦百人, 公孫弘 為第一。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落法是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核機制,指通過考試評定考生水平并淘汰不合格者的選拔規則。該制度自隋唐時期确立,貫穿中國科舉史千餘年,核心目的是以标準化測試篩選人才。

一、基本釋義與詞源 "黜"字本義為罷免、貶退,《說文解字》釋作"貶下也";"落"含淘汰之意。二字組合成科技術語,特指科舉考試中淘汰不合格考生的制度規範。《漢語大詞典》将該詞條歸入"科舉制度類",釋義為"科場中評定試卷、淘汰劣等之制"(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冊)。

二、曆史運作特征

  1. 分級淘汰機制:明清時期形成"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黜落體系,每級淘汰率約70%-90%。據《明會典》記載,萬曆八年應天府鄉試應試者1.2萬人,僅錄取135人。
  2. 雙重評判标準:既考經義文章,又重格式規範。宋代《貢舉條式》規定,凡犯廟諱、禦名者"文雖優亦黜落"(來源:《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
  3. 等第劃分制度:唐代實行"通榜"制,将考生分為上中下三等,下等直接黜落。敦煌文獻P.3192號《唐判集》載有"文理纰缪,宜從黜落"的批語實例。

三、制度演變軌迹 北宋景德年間确立"糊名考校法"後,黜落标準從偏重門第轉向專憑試卷。清代《欽定科場條例》細化黜落規則達47款,涵蓋内容謬誤、格式違規、書法潦草等淘汰要件(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該制度雖在1905年隨科舉廢止而終結,但其"以考促學"的理念仍影響着現代考試體系。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指出,黜落法構建了中國特有的能力評價範式(來源:《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

網絡擴展解釋

“黜落法”是中國古代選拔制度中的一項法規,主要用于科舉或人才選拔中淘汰不合格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黜落法指通過考試或考核,對表現不佳者予以除名、落榜的規則。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嚴格篩選保證選拔質量,例如在科舉中淘汰未達标的考生。

  2. 曆史背景與例證
    據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的“對策”選拔中,雖無黜落法,但已按成績分高下;而後來引入該法規後,未達标者會被直接取消資格。這反映了古代選拔制度從單純排名到增設淘汰機制的演變。

  3. 詞義分解

    • 黜(chù):意為降職、罷免或廢除,如“罷黜”“黜退”。
    • 落(luò):指淘汰、降級,如“落榜”“落選”。
    • 法:即法規、制度,強調其強制性與規範性。
  4.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科舉考試、官員考核等場景,通過設定标準篩選人才。例如,宋代科舉中若考生答卷不符要求,則依黜落法直接除名,而非僅調整名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演變過程,可參考《石林燕語》等古籍原文或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心落意半更子邊欄炳若觀火伯術不破不立材理逞角色赪蕊沖鋒號搭毛蓋诋賤柉禁風通道會風言醋語附婁鼓翅古文經學斛律獲民江田踐涖交勉金箍咒九鼎狂勇勵精求治麟斾麗實漓澌絡繹茫蠻孟鳥免租謀虹拿情飄殚嫔物橋公钺圻甸情侶秦瑟勤約軀體若有所亡撒噴聖錢升望射囿師出有名隨唱嗒喪騰貴土桴尉律五布下策相從校體謝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