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奮精神,盡力設法治好國家。《新唐書·元稹傳》:“以陛下睿博洪深,勵精求治,豈言而不用哉?” 宋 司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傷國者疏》:“臣竊見先帝聰明睿智,勵精求治,思用賢輔,以緻太平。” 清 陳天華 《警世鐘》:“倘若 滿洲 政府從此勵精求治,維新變法……決意和各國捨死一戰,我也很願把從前的意見丢了。”
“勵精求治”是一個成語,讀音為lì jīng qiú zhì,意為振奮精神,盡力治理好國家。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結構
出處與示例
用法與近義詞
現代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新唐書》及宋代曆史文本。
《勵精求治》是一個成語,意為鼓勵人們勤奮精進,努力追求進步和治理問題。下面是關于這個成語的詳細解釋:
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勵(lì)和治(zhì)。勵字的部首是力,它的筆畫數是8。治字的部首是水,它的筆畫數是8。
《勵精求治》的出處是《漢書·匈奴傳下》。它的原意是指當時國家面臨外患,皇帝應該努力鍛煉自己,以精進的精神追求治理國家。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引申為鼓勵個人不斷提高自己,追求進步。
《勵精求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 "勵精求治"。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勵字的舊體是 "歷",治字的舊體是 "氏"。
1. 作為領導者,我們應該勵精求治,不斷學習、進步。
2. 隻有通過勵精求治,我們才能改善我們自己和社會。
勵志、精進、求知、治理
勉勵、奮發向上、精益求精
懶散、消極、不求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