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策的意思、下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策的解釋

[a bad plan;bad (ill-advised) policy;unwise decision] 拙劣的計策、辦法

詳細解釋

不高明的計策或辦法。 漢 荀悅 《漢紀·平帝紀》:“ 匈奴 為害久矣, 周 秦 漢 皆征之,然皆未得上策者。 周 得中策, 漢 得下策, 秦 無策焉。”《新唐書·杜牧傳》:“不計地勢,不審攻守,為浪戰,最下策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他又奈何我不得,所以出了這個下策。” ********* 《詠史》詩之一:“聚富 鹹陽 終下策,八千子弟半清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策的漢語詞典釋義及解析

一、基本釋義

“下策”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不高明的計策或辦法”,指在特定情境中效果最差、風險最高的應對方式。《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解釋為“效果不好或行不通的策略”,通常與“中策”“上策”形成層級對比。該詞屬中性偏貶義,多用于強調決策的不可取性。

二、結構分析與詞源演變

從構詞法看,“下”表等級低位,“策”指代謀略,合稱意為“處于末等的計謀”。據《說文解字》考證,“策”原指竹簡書寫的治國方略(如“政策”),後衍生為計謀含義。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其中“計分上中下”的層級劃分奠定語義基礎。

三、使用場景與語用特征

  1. 決策評價:常見于分析曆史事件或策略讨論,如“閉關鎖國實為治國下策”(《中國通史評注》)。
  2. 對比強調:多與“上策”對舉,例如“與其用此下策,不如另尋他法”(《當代漢語用法範例》)。
  3. 警示功能:用于勸誡避免錯誤選擇,如“貿然行動恐成下策”(《成語應用辭典》)。

四、近義與反義體系

五、權威典籍引證

《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雖未直接使用“下策”一詞,但已構建策略優劣的三層框架,為後世語義延伸提供依據。清代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評王莽改制“拘泥古制,實屬下策”,屬典型的曆史語境應用案例。

(注:參考文獻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電子版、漢典網(zdic.net)釋義庫及國學大師(guoxuedashi.net)典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下策”是一個漢語詞彙,指不聰明或可能引發負面後果的決策或方法。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下策”指拙劣、不明智的計策或行動,通常與“上策”“中策”形成對比。例如《新唐書》提到“浪戰(輕率作戰)為最下策”,強調其缺乏審慎性。

2. 核心特征

3. 使用場景

4.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荀悅《漢紀》,分析周、漢、秦對匈奴策略時,稱“漢得下策”。唐代杜牧也以此評價軍事策略的優劣。

5. 近反義詞

該詞多用于強調決策的短視性,需結合具體情境判斷。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7、8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稗糲白月波黎慘舒昌作超趠襯絨抽演次聖大陸邊緣悼文底許陡搜杜門屏迹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伏苓艮岑構間關中平原孤艇鼓冶漢陵畫舡滹沱麥飯蛟爐解體矜眷緊脈進賢黜奸盡信書不如無書禁軒寬慰魁纍麗禍棂床命脈派出所憑說挈持慶陰散套善衣省戶生龍活虎手扭絲蠒肆詐忪蒙遂良薙發痛察察途徑脫腕萎餧聞問物是人非吾子翔鸾嚣聲溪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