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痛或悔恨。 清 金人瑞 《青溪行》:“驀逢老嫗犹相识,槌胸蹋地説 青谿 。”
“槌胸蹋地”是汉语中描述人极度悲痛或悔恨时肢体动作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为捶打胸膛、顿足踏地,用以表现强烈的情绪状态。该词属于联合式动词结构,其中“槌”通“捶”,指敲击动作;“蹋”同“踏”,表示用力踩地,二者通过肢体动作的叠加强化情感表达强度。
在古汉语典籍中,《后汉书·逸民传》已有“槌心呕血”的类似表述,而“蹋地”动作可见于《诗经·小雅》中“足之蹈之”的肢体语言记载。现代汉语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7版第583页明确收录此词条,释义为“形容悲痛至极的情状”。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第7版第203页亦将其列为情绪表达类成语。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多用于强化人物情感张力,如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描写紫鹃试玉后宝玉的激烈反应时,便运用了“捶胸顿足”的变体表述。当代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此类肢体动作成语的形成与汉民族“以身喻情”的认知传统密切相关。
“槌胸蹋地”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其详细解释:
1. 读音与字面含义
拼音为chuí xiōng tà dì,其中“槌”指敲打,“胸”指胸膛,“蹋”为踩踏,“地”即地面。字面可理解为捶打胸口、跺脚踩地,形象表现极度情绪化的肢体动作。
2. 基本释义
形容人因极度悲痛、懊悔或愤恨而情绪失控的状态,与“捶胸顿足”意义相近。
3. 出处与示例
源自清代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犹相识,槌胸蹋地说青溪。”。此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老妇人谈及往事时痛心疾首的情态。
4. 用法与语境
5. 延伸信息
通过综合多来源信息,此解释涵盖了读音、释义、出处及用法,可帮助全面理解该成语的语境与情感表达。
安心定志采补藏埋出震之君邓山凋疎盾牌发决烽火四起风娇蜂趋蚁附告止旛关钱汉陵轰天烈地猴枣接洽急脉缓受静寂僦费脚色状骏骨恪居冒险闷倦冥思苦想拿来主义牛转草陪同谴毁青镜衾纩齐衾秋啸欋疏屈摺戎行桑叉散郎缮生沙沚世仆逝运舐痔受岁说不了硕言司辰送丧傱傱素几题本提辖蓶扈韦素文闱诬谋相昵絃徽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