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髮”。剃發。《敦煌變文集·漢将王陵變》:“領将 陵 母,髠髮齊眉,脫卻沿身衣服,與短褐衣,兼帶鐵鉗,轉火隊将士解悶。” 明 羅日褧 《鹹賓錄·南夷志二·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髠髮,摘髭鬚。” 清 黃宗羲 《兩異人傳》:“自髡髮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謝絶世事,託跡深山窮谷者,又有活埋土室,不使聞於比屋者。”
“髡發”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髡發”一詞既反映了古代民族的文化特征,也體現了刑罰制度中的身體懲戒。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其指代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民族或刑罰細節,可參考來源。
髡發,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剃去頭發或頭發遭受剃刀刮除。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髟(表示發髻)和發(表示頭發)。在字形上,它有八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剃發是一種作為刑罰、處罰或禮儀的行為。當一個人犯罪或喪失尊嚴時,他們的頭發會被剃去作為羞辱的表現。在某些文化中,剃發也被用作宗教儀式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髡發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髡發有一些變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髡發的寫法是“髡髮”,其中的“髮”字上面有一個附加的“鞘”部分。這個變體在當時使用較多,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被舍棄,簡化為現在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髡發的例句:
1. 作為懲罰,他們被髡發三天。
2. 為了入仕,他必須髡發為僧。
3. 髡發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嚴厲的懲罰。
一些與髡發相關的組詞包括“髡刑”(剃發刑罰)、“髡頭”(剃去頭發的部位)等。
與髡發相關的近義詞包括“剃發”、“剃頭”等,這些詞都指的是頭發被剃刀剃去的行為。
反義詞可以是“留發”或“撤發”,它們表示保留頭發或撤銷剃發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