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髮”。剃發。《敦煌變文集·漢将王陵變》:“領将 陵 母,髠髮齊眉,脫卻沿身衣服,與短褐衣,兼帶鐵鉗,轉火隊将士解悶。” 明 羅日褧 《鹹賓錄·南夷志二·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髠髮,摘髭鬚。” 清 黃宗羲 《兩異人傳》:“自髡髮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謝絶世事,託跡深山窮谷者,又有活埋土室,不使聞於比屋者。”
“髡發”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釋義,該詞由“髡”(kūn)與“發”組成,字面指剃除頭發,實際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刑罰制度 作為古代五刑之一,髡發是強制剃發的恥辱刑,《周禮·秋官》記載“髡者使守積”,指罪犯剃發後從事勞役。此刑盛行于秦漢時期,《漢書·刑法志》載“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說明髡刑常與勞役刑并科。
二、宗教儀軌 佛教典籍《十誦律》記載僧人剃發為“斷除煩惱之相”,《高僧傳》中“剃除須發,毀形守志”說明髡發在宗教語境中象征出世修行。這種儀軌隨佛教東傳影響中原,與本土髡刑形成文化碰撞。
三、民族習俗 《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扶餘國“男女皆髡頭”,《契丹國志》描述遼代契丹人“髡頂,垂發于耳畔”,顯示北方遊牧民族将髡發作為特殊發式。這種習俗在宋元時期引發“剃發留辮”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禮制沖突。
該詞現代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如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中分析元代民族政策時,引用《草木子》“元朝皆胡俗,髡頭辮發”佐證文化融合現象。北京大學《中國古代社會》課程将髡刑列為古代肉刑體系典型案例進行法制史教學。
“髡發”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髡發”一詞既反映了古代民族的文化特征,也體現了刑罰制度中的身體懲戒。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其指代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民族或刑罰細節,可參考來源。
愛蓮說安利必定鼻衄鉢吒長辭沖氣楚膩怱次黨官颠當抵償疊印斷綻翻雕奉計杠梁更加廣陵散顧委行壠洄水溷亂艱晦金龍案積铢累寸客運口感曠滞髡屯廉良鈴柝六月雪悶胡盧明開磨蠍木材蓄積量女猱啓瞶振聾窮山啟塞趣駕騷徼水宋術籍胎胞特絶鹈胡銅丸通舟頭房托麗晚香玉忤怨響屧獻媚宵旰憂勞校石宵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