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刎颈。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蒙教育之如天,恨补报之无地,但思粉骨,何畏触喉。”
“触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刎颈」,即割喉自尽的行为。该词由「触」(接触、碰触)与「喉」(咽喉)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触及咽喉要害,引申为自杀或激烈反抗的象征性表达。
二、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蒙教育之如天,恨补报之无地,但思粉骨,何畏触喉。」 此句以「触喉」表达士人甘愿以死报效的决心,属于古代文言的修辞手法。
三、现代语境 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或历史文本研究。其含义侧重于表达极端的牺牲或决绝态度,与当代「自刎」「割喉」等直接描述动作的词汇相比,更具文学色彩。
若有其他古汉语词汇需要解读,可提供具体例句以便更精准分析。
触喉(chù hóu)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触(手部)和喉(口部)。触的笔画数为6,喉的笔画数为12。总体来看,触喉的构词形式为主字加补字。
《触喉》一词最早见于明代耿定向所著的医学著作《随息居方》。在繁体字中,触字保持不变,而喉字用「嚄」代替「吽」部。也可以用「喉」和「癶」组成「齉」作为繁体。
在古代文献中,触喉的写法多有变化。例如,清代湛然所著《饮冰室杂记》中,将触写作「斣」,将喉写作「亳」。这些变体写法在古代使用较为普遍,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他因吃东西噎住了,紧急时要马上采取触喉的措施。
2. 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误吞物体而触喉。
触及、触发、喉舌、喉舌音、喉管
引咎、触怒、触动、噎住
阻碍、咽下、顺利、通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