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縮,退避。《明書·亂賊傳一·鄧茂七》:“ 楷 ( 張楷 )乃分兵會 德新 ( 劉德新 ),取道趨 建甯 。蓋 楷 怯懦,故逡縮如此。”
“逡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行為表現
由“逡”(徘徊不前)和“縮”(收縮)組合而成,形容人因心理壓力(如害怕、緊張)而動作拘謹、身體後仰或退縮。例如:學生面對老師提問時因緊張而身體後縮。
曆史用例
在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怯懦行為,如《明書·亂賊傳一·鄧茂七》記載:“楷(張楷)怯懦,故逡縮如此”,指将領因膽怯而退避。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特定語境或書面表達中。不同來源均指向“退縮”的核心含義,但從心理學角度補充了具體行為表現,可視為延伸解釋。
逡縮是一個漢字詞組,由「逡」和「縮」兩個字組成。
「逡」的部首是「辵」(辶),總共有10畫;「縮」的部首是「缶」,總共有11畫。
「逡縮」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著名》篇中,意為膽怯、畏縮、不敢前進。這個詞也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困難或壓力時的退縮行為。
「逡縮」的繁體字是「逡縮」。
在古代,「逡縮」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逡」有時會寫作「屯」,意為繞行、曲折;「縮」有時會寫作「續」,意為接續、連接。
1. 面對困難時,他逡縮不前,缺乏勇氣。
2. 戰勝逡縮心理,勇往直前,才能實現目标。
逡縮心理、逡巡、縮手縮腳、畏縮
膽怯、膽小、退縮、懼怕
堅定、勇敢、果敢、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