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的意思、初伏的详细解释
初伏的解释
(1)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
(2) [the first day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
详细解释
即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或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十天时间。《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六月伏日初也。 周 时无,至此乃有之。”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一:“初伏啟新节,隆暑方赫羲。”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参见“ 三伏 ”。
词语分解
- 初的解释 初 ū 开始时,开始的部分:初始。正月初一。初旬。初稿。初等。初版。初试。初创。初绽。初叶(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 * (.指进入夜晚不久的时候;.指新婚第一夜)。 原来的,原来的情况:初衷。和好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网络扩展解释
初伏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三伏天”的第一阶段,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义
初伏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的10天,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开端。按干支纪日法,“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因此初伏的具体日期每年不同。例如,2021年初伏为7月21日至30日。
二、时间计算规则
- 起始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如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第三个庚日可能在7月中旬)。
- 持续时间:固定10天,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三、相关术语与结构
- 三伏组成: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10天),总时长30或40天。
- 中伏差异:若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在立秋前,则中伏为20天,否则为10天。
四、气候与文化意义
- 气候特征:高温、高湿、低气压,属全年最闷热阶段。
- 词源解析:
- “初”表示起始,强调暑热开端;
- “伏”源自“伏邪”,指暑湿邪气潜伏。
- 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与驱邪习俗相关。
五、常见误区
- 非节气:初伏属于气候时段划分,并非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地域差异:主要适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南方部分地区湿热期可能更长。
注:具体年份的初伏日期需结合当年干支历计算,可通过万年历工具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初伏这个词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第三个庚日之间的时间段。拆分部首为“亠”和“田”,总共有7画。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的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农历年中的炎热气候,特意将这段时间称为初伏。
初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都是“初伏”。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类似,只是具体的笔画稍有不同。这是因为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
下面是一些关于初伏的例句:
1. 初伏时,夏日的炎热让人难以忍受。
2. 初伏期间,人们要多注意保养身体,防止中暑。
初伏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初伏之夏:指整个初伏期间的夏季。
2. 初伏梅雨:指初伏期间的梅雨季节。
与初伏相关的近义词有:
1. 初夏:指初夏季节。
2. 中伏:指立秋后的第四个庚日至第六个庚日之间的时间段。
初伏的反义词是:
1. 末伏:指立秋后的第七个庚日至第九个庚日之间的时间段。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爱智百般奉承白裌北冰洋鞭笞鼻儿饆饠长袜长圆蛏乾存纳盗法大书特书诋誷东王父泛纳服臆刚强各扎邦狗心狗行管界官佐规拂还白黄口孺子回执见难溅湿惊险片蜡表羸恶耧犂禄糈卖饼家貌离神合庙貌妙意民蠹鸣枹鸟媒器彩七脚八手寝免秋迳上交不谄少不的社人示诲食新树碑立传睡声淑媚四韵帑库通陈脱文忘八旦晚景贤星信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