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籍的意思、儒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籍的解釋

(1).儒家的經籍。 明 姚涞 《白兔賦》:“辨敬怠於儒籍,審勞逸于農阡。”

(2).讀書人的戶籍。《元史·雷膺傳》:“ 太宗 時,詔郡國設科選試,凡佔儒籍者復其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儒籍是中國古代戶籍制度中專指登記儒生身份的戶籍類别,屬于特殊戶籍管理體系中的一種。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礎釋義

指由國家認定的儒生(讀書人)專屬戶籍身份。儒生經官府核準後登記入籍,區别于民戶、軍戶、匠戶等類别,享有免役、減稅等特權,但需通過科舉或學業考核維持身份。此制度始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如《明史·選舉志》載:"儒籍者,士子之所系也。"

二、曆史制度背景

儒籍與科舉制度深度綁定。明代規定生員(秀才)自動入儒籍,可免二人徭役;清代延續此制,但需通過歲考維持資格(《清史稿·食貨志》)。其本質是王朝通過戶籍特權激勵士人求學,維系儒家文化傳承。相關記載見于《續文獻通考·學校考》:"凡在儒籍,免其家徭役。"

三、社會文化意義

儒籍制度強化了"士為四民之首"的社會分層,使儒生群體成為特權階層。但伴隨明清科舉僵化,儒籍亦衍生出冒籍、寄籍等舞弊現象,如顧炎武《日知錄》抨擊"挂名儒戶,規避差役"之亂象,側面反映該制度在後期引發的社會矛盾。

知識關聯:儒籍常與"儒戶"混用,但嚴格而言,儒籍側重戶籍登記屬性,儒戶強調家庭單位(如《元史·刑法志》"儒戶析居,子弟可承籍")。該制度于清雍正年間"攤丁入畝"改革後逐漸消亡。


文獻依據

  1. 制度沿革:《中國戶籍制度史》(王威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 特權機制:《明代社會生活史》(陳寶良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社會影響:《清代科舉制度研究》(王德昭著,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儒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儒家的經籍
    指儒家學派的核心文獻及文化典籍,包括《五經》《四書》等經典著作,承載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如“仁”“禮”等。例如明代姚涞在《白兔賦》中提到“辨敬怠於儒籍”,即通過儒家典籍來區分态度是否恭敬。

  2. 讀書人的戶籍
    曆史上特指登記讀書人身份的戶籍制度。元代《元史·雷膺傳》記載:“诏郡國設科選試,凡占儒籍者複其家”,說明儒籍身份可享受免除賦役等優待。


二、延伸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典籍或制度細節,可參考《元史》等史料或儒家經典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哀疚暗劣八姓便桶弼臣吡啶汃汃策無遺算焯耀陳義賜惠惇史法駕鳳影負載供饷溝堰詭托龁咋輝赫火囤簡尺夾腰诘诎聱牙節上羁懷酒地花天擴淡勞臣龍骥旅邸馬鈴拏雲握霧屏風疊貧窘破家蕩産謙敬栖竿豈渠七戎茹魚蛇跌鼈舍己芸人生産關系社司設心積慮視濯順風張帆殊奇溲便讨勝騰勞廷辱停市芚愚挽鹿車玩笑微意翁鞋溫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