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懼聲威,感念德惠。語出《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後漢書·應劭傳》:“苟欲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新唐書·李大亮傳》:“臣以為諸稱藩請附者,宜羈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懷德,永為藩臣。”
“畏威懷德”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既畏懼威嚴,又感念恩德,常用于描述對權威的敬畏與對德行的感懷并存的心理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延伸理解
該成語多用于政治或管理場景,形容統治者或領導者需兼具“威”與“德”,既要有震懾力,又需施以恩惠,以達到長治久安。
最早出處
源自《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此處強調民衆因畏懼權威而服從,因感念恩德而擁護。
曆史文獻中的引用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多用于評價人物或政策(如:“他治軍嚴明,又能體恤士卒,士卒皆畏威懷德。”)。
情感色彩
“畏威懷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剛柔并濟”的治理哲學,既需通過權威維持秩序,又需以德行赢得人心。其應用場景廣泛,涵蓋政治、管理乃至人際交往。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國語》《三國演義》等文獻來源。
《畏威懷德》是一個成語,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畏、威、懷德。這個成語意指人們應該敬畏權威、懷有道德感。它強調了恪守道德和尊重權威的重要性。
《畏威懷德》的部首是“心”、筆畫總數為15畫。
《畏威懷德》最早出現在《韓非子》一書中,是戰國時期孟子門下弟子韓非所著的文集,成書于公元前289年到前233年之間。這個成語在漢字的語境中具有重要地位,提醒人們要對權威持敬畏之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觀念。
《畏威懷德》的繁體字為“畏威懷德”。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畏威懷德”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作為一個好公民,我們應該時刻畏威懷德,遵守法律法規。
2. 孩子們應該在家庭教育中學會畏威懷德的精神,懂得尊敬長輩。
組詞:
畏縮、威嚴、懷疑、德行。
近義詞:
尊崇、敬畏、恭敬。
反義詞:
藐視、無德、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