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哀公十二年》:“公會 吳 于 橐臯 , 吳子 使大宰 嚭 請尋盟。公不欲,使 子貢 對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猶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乃不尋盟。”後以“寒盟”指背棄或忘卻盟約。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不數年, 金國 寒盟,遂有中土,兩都皆覆。”《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茲 金聲 願還聘定, 韓生 願還婚姻,庶不緻寒盟于 程氏 。”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釁始》:“十一年五月, 前光 復齎其外務卿 副島種臣 、大輔 寺島宗則 書來 天津 、求改約; 鴻章 諷以寒盟, 前光 慚而去。”
“寒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背棄或忘卻盟約,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左傳·哀公十二年》:春秋時期,吳國與魯國在橐臯會盟,吳國大宰嚭要求重申盟約(“尋盟”),但魯國使者子貢以“若可尋也,亦可寒也”反駁,提出盟約若能被隨意修改(尋),則同樣可被廢棄(寒)。此處“寒”與“尋”形成對立,比喻對盟約的背棄。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表現背信主題:
“寒”在此為動詞,取“冷卻、廢棄”的比喻義,與“結盟”的“熱誠守信”形成鮮明對比,強化了背棄行為的否定色彩。
寒盟是一個成語,表示在寒冷的冬天結成的同盟或聯盟。
寒盟的部首是冫(冰部),寒的筆畫是7畫,盟的筆畫是9畫。
寒盟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 描述了各國聯合起來抵禦侵略的情景。
寒盟的繁體字是「寒盟」。
在古時候,寒盟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如「寒憫」「寒鳴」等。
1. 在嚴寒的冬天,各國共同組成寒盟以抵禦外敵。
2. 寒盟成立後,合力行動的效果非常顯著。
寒冬
冰寒
盟友
聯盟
寒同盟
寒冬盟友
冬季聯盟
熱戰
炎盟
炎熱同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