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晩。
“大器晚成”是漢語成語,拼音為dà qì wǎn chéng,字面意思是“貴重的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制成”,比喻能擔當重任或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需要長期磨煉,因此成功較晚,也用于安慰長期不得志的人。
基本釋義
原指大型器物需精雕細琢,引申為才華出衆者需經曆長期積累才能顯露成就,強調成功與年齡無關,而在于積累與機遇。例如,《道德經》提到“大器晚成”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并列,說明真正卓越的事物往往需要時間沉澱。
出處與演變
最早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東漢崔琰的故事進一步诠釋了這一概念:他早年習武,二十歲後才潛心讀書,終成能文能武之才,印證了“晚成”需厚積薄發。
核心内涵
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看,“大器晚成”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人生哲學,提醒人們重視積累與堅持的價值,而非單純以年齡或短期成敗論英雄。
大器晚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事物雖然起步較晚,但在發展中逐漸展現出其強大的潛力,并最終取得成功的情況。這個詞也表達了一個人或事物需要經曆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才能達到較高水平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大器晚成的拆分部首是大和器,其中大部首表示大的意思,器部首表示器物。根據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我們可以知道它是與大的事物或器物的發展進程相關的。
大器晚成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大的部分占9畫,器的部分占6畫。
來源和繁體字大器晚成是中國古代人物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的一句名言:“大丈夫當大,則吾未之聞也; 既若已大矣,亦無所不大矣。”這句話表達了一個人追求大而全的目标,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積極進取的态度。
在繁體字中,大器晚成可以寫作「大器晚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大器晚成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古代人們使用的篆書字體中,大器晚成的寫法沒有明顯的改變。這說明這個詞從古代傳承至今沒有發生較大變化。
例句他雖然年紀稍大,但他的才華和潛力十分出色,相信他會大器晚成。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成大器、晚成之人、器晚成術
近義詞:遲暮之年、事業逐步成熟
反義詞:早熟、一蹴而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