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供神祭祖的祠堂。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 元符 末, 魯公 自翰苑謫香火祠。”
香火祠(xiāng huǒ c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供奉神靈、祖先牌位或進行焚香祭祀活動的專門場所,通常指規模較小、民間自發管理的祭祀建築,與官方修建的大型廟宇有所區别。以下從詞義、文化功能及曆史淵源三方面詳細闡釋:
祭祀場所
指民間用于焚香點燭、供奉神佛或祖先的祠堂、小廟。其名稱源于“香火”二字,本義為焚香燃火以通神明,引申為祭祀活動及祭祀場所的延續性(如“香火不斷”)。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2卷,第789頁。
民間信仰載體
區别于官方宗教場所(如佛寺、道觀),香火祠多由地方民衆自發修建,供奉地方神祇(如土地公、城隍)、家族祖先或曆史人物(如關羽、媽祖),體現民間信仰的實用性與地域性特征。
來源: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2頁。
祭祀與祈福
香火祠是民衆進行日常祭拜、許願還願的場所,通過焚香、獻供等儀式祈求平安、豐收或消災解厄,具有鮮明的功利性祭祀特點。
社區紐帶作用
作為村落或宗族的公共空間,香火祠承載着凝聚社群、傳承習俗的功能。例如,宗族祠堂(亦稱“香火祠”)是家族祭祀祖先、議定族規的核心地點,維系血緣倫理秩序。
來源: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重印版,第62頁。
民俗活動中心
在傳統節慶(如清明、中元節)或神誕日,香火祠常成為廟會、戲曲表演等民俗活動的舉辦地,融合信仰與世俗娛樂。
“香火祠”一詞的構成可追溯至古代祭祀文化:
明清時期,隨着民間信仰的繁榮,地方性香火祠廣泛分布于城鄉,成為基層社會的重要文化符號。部分香火祠因靈驗傳說或曆史積澱,逐漸發展為區域性信仰中心(如福建湄洲媽祖祠)。
來源: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三聯書店,2002年,第78頁。
當代香火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載體,仍存在于鄉村及部分曆史文化街區。其功能從純粹的信仰場所,部分轉化為文化展示空間(如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延續着傳統祭祀禮儀與社區記憶。
來源:《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年度報告),山東大學出版社,2023年,第215頁。
“香火祠”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其核心含義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香火祠”指供奉神靈或祖先的祠堂,主要用于祭祀活動。其中“香火”象征祭祀時點燃的香燭,代表延續的敬奉;“祠”則指祭祀場所。
功能與用途
這類祠堂具有雙重功能: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元符末,魯公自翰苑谪香火祠。”此例反映了宋代官員被貶後管理祠堂的曆史背景。
相關詞彙
近義詞包括“香火堂”(見《鐵圍山叢談》注解),而“祠”本身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春祭”,後演變為祭祀場所的統稱。
文化延伸
這類建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承載着民間信仰、倫理規範和社會記憶,至今在部分鄉村仍保留着香火祠的祭祀習俗。
百二河山白鹭缞白纻詞鼻翅禅士城圈赤帷抽匣穿漏楚縠出景春頭畜妾辭條汾曲偾升覆閲枸檵苟全緩聲歌灰身滅智虎戲尖叉降顔屈體講嘴傑子眷紅偎翠鶌居蹻履矩陣元寇略闊論蘭艾難分論劍曼漶敏斷木硯漰濞鉛球欽不定清介凄悒企伫仁境榮近神悟懾聳使媽四境榫鑿洮頮通遠吐奇無漏果想到陷殁先手閑肆跣脫寫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