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常插于冠侧。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新唐书·舆服志》:“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
(2).特指谏官用的笔。亦借指谏官。《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明帝 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观文,判 潭州 ,以言者夺职罢镇。后復职,仍判 潭州 。到任,谢表云:‘谓昔之销印,重违白笔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何景明 《送王御史德辉西巡》诗:“白笔万人看气象,肯令 河 外有烟尘。” 清 谢启昆 《解州盐池歌》:“ 河东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笔。”
“白笔”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古代官职文化和语言表达,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古代官员的实用工具
白笔是古代侍从官员用于记事或奏事的笔,通常插在冠帽侧面,便于随时取用。这一用途最早见于《晋书·舆服志》的记载,称其为“簪笔”的演变形式。
谏官的象征
特指谏官(负责进谏的官员)使用的笔,后引申为谏官本身的代称。例如《太平御览》提到三国时期御史佩戴白笔以奏不法之事。
在成语中,“白笔”被赋予比喻义:
白笔不仅是古代官员身份的标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文书记录和谏言制度的重视,成为历史文献中常见的文化符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制度或成语用例,可参考《晋书》《古今注》等古籍原文。
爱答不理白酦饱经霜雪鸨子摽牌秉公办理逼上不劣方头吃独食赤尽吹脣储佐刀子靶殿举凡卑访查非常风笛蜂蠹伏石还普河床祸因虎翼吏狡兔死,良狗烹叫噪荆棘集散倦世军医倥偬昆阍捞嘴棱棱砺砺莲华幕邻座买月目眩头昏泥垡头髼鬆频率合成愆亢青林骑奴曲眉丰颊入犯上天梯赡振奢竞市狙十全老人实习生寿岂水艍船素烟卫符五水下垂鲜言显祖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