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笔的意思、白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笔的解释

(1).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常插于冠侧。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新唐书·舆服志》:“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笔。”

(2).特指谏官用的笔。亦借指谏官。《太平御览》卷六八八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明帝 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观文,判 潭州 ,以言者夺职罢镇。后復职,仍判 潭州 。到任,谢表云:‘谓昔之销印,重违白笔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何景明 《送王御史德辉西巡》诗:“白笔万人看气象,肯令 河 外有烟尘。” 清 谢启昆 《解州盐池歌》:“ 河东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笔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层面,均具有权威文献依据:


一、本义:古代官员使用的书写工具

指古代官员随身携带、用于记录或批注的白色毛笔,后成为官职象征。

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载:“白笔,古代官员所用的笔,以朱、墨为之,而插于冠,以备书写。”此工具在唐代尤为盛行,御史等谏官将白笔插于冠侧,象征职责。

《辞源》进一步说明其形制:“白笔原为未蘸墨的新笔,后演变为象牙或白玉制成的笔状饰物,清代官员冠饰中仍保留此制”。


二、引申义:官职与职责的象征

因白笔为特定官职佩戴,逐渐衍生出以下文化内涵:

  1. 谏官身份标识

    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御史簪白笔,侧立殿下,掌纠劾百官”,白笔成为监察权力的符号。

  2. 清要官职代称

    宋代诗词中常以“白笔”借指翰林、御史等职,如陆游诗句“白笔才辞合,黄旗已扫开”,喻指文职要员。

  3. 文学创作隐喻

    明清小说中,“投白笔”暗喻弃官从文,如《醒世恒言》以“掷却白笔,归隐林泉”表达辞官意向。


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语境中,“白笔”主要用于: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杜佑《通典·职官六》(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陆游《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6. 张晋藩《中国官制史》(东方出版中心)

网络扩展解释

“白笔”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古代官职文化和语言表达,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古代官员的实用工具
    白笔是古代侍从官员用于记事或奏事的笔,通常插在冠帽侧面,便于随时取用。这一用途最早见于《晋书·舆服志》的记载,称其为“簪笔”的演变形式。

  2. 谏官的象征
    特指谏官(负责进谏的官员)使用的笔,后引申为谏官本身的代称。例如《太平御览》提到三国时期御史佩戴白笔以奏不法之事。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三、引申与成语用法

在成语中,“白笔”被赋予比喻义:


四、文化意义

白笔不仅是古代官员身份的标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文书记录和谏言制度的重视,成为历史文献中常见的文化符号。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制度或成语用例,可参考《晋书》《古今注》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遨游白合蔽短鄙略不淫才蔽识浅趁波逐浪迟重词理调把戏刁带洞户陡变短黄发汗风牛马不相及公粮灌澍果瓜汗牛充屋和袖华焕挥毫魂爽豁辣辣虎彝江烟搅肠痧警区金鹤垆卷挛局境羸尪乐园连篇累帧狸豆猎捕马驮子迈峻麪蠒密葺葺欧体扑秃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轻荡七青八黄人文主义柔曼三点随寓随安苏醒通管屠龙之技乌圆乡都衔鳞笑影喜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