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後即記住。 唐 韓愈 《送孟秀才序》:“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吾固心存而目識矣。”原注:“識,音志。”
"目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眼睛觀察就能識别或記住,強調視覺記憶與辨識的能力。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過目即識,強記于心
指僅憑視覺觀察一次就能準确識别并記住事物特征的能力。該詞突出的是快速、準确的視覺記憶與辨識力,常見于描述對文字、圖像或事物細節的敏銳把握。
例: "其人博聞強記,尤善目識,凡所經見,皆能默誦。"(形容記憶力超群者)
親眼辨識确認
強調通過直接觀察進行辨别或驗證,區别于道聽途說。
例: "此事需目識為憑,不可輕信傳言。"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以目辨識;目睹而識記。" 該釋義強調視覺辨識與記憶的雙重功能,屬書面語用法。
來源: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紙質權威辭書,無公開網絡版,可參考圖書館館藏 ISBN 978-7-5326-4890-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單列"目識"詞條,但"目"字條目下收錄"過目不忘"(看過就不忘),與"目識"的"強記"義高度關聯。
來源: 商務印書館(官方未提供免費線上版,可查閱實體書 ISBN 978-7-100-12450-8)。
多用于描述超常記憶力(如"目識心記")或需親眼驗證的場景(如考古鑒定、證物辨識)。
"目識"更突出"觀察+記憶"的複合能力。
《清史稿·藝術傳》載:"唐岱工山水,嘗目識宮苑景物,歸而繪之,毫發無訛。"
(描述畫家憑視覺記憶精準還原場景的能力)
說明:因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未開放免費線上檢索,此處來源标注紙質書信息。若需網絡驗證,可查閱"中國辭書學會"等學術機構推薦資源(如"國學大師"網整合的辭書數據,但需自行比對權威性)。
“目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目識”指“看後即記住”,強調通過視覺快速記憶的能力。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均有提及,例如唐代韓愈《送孟秀才序》中寫道:“吾固心存而目識矣”,表明觀察後即能銘記于心。
多用于描述對文字、圖像等信息的快速記憶或辨識,例如:“目識手追”(觀察後即模仿)。在技術場景中,也可指通過視覺識别系統分配唯一标識碼(如項目識别碼)。
“目識”的核心含義是通過視覺快速記憶,讀音需注意“識”的特殊發音(zhì),其古典用例多見于文學著作,現代應用則涵蓋記憶與辨識技術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韓愈原文或權威字典(如漢典)。
敗亡半産拌舍便私嬖習不敢問津猖勃常平法常楊持氣春态觸瓶楚市詞波大從東園主章多晶體發檗紛騰否閉福算剛鲠敢言膏粱子弟高小犷悍毫素恒辭恒河荷扇活扣惑眩角握進奉船進口考古離宮龍馬沒擺撥謀國牛券怒江怒形于色貧丁拼命三郎撲殄譴卻秦宮拳棒曲鞠曲眉豐頰入質喪親三羅山酌天涯若比鄰萬壽節文翰忤視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