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reme] 偏激
發辭偏宕,多緻乖忤。——《後漢書·孔融傳》
偏激過當。《後漢書·孔融傳》:“既見 操 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緻乖忤。” 李賢 注:“偏邪跌宕,不拘正理。”《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餘謂此偏非邪之謂,言其論議抑揚,有所偏重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汪容甫》:“持論偶有偏宕,亦才人恒有。”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學術風氣一至分門别戶,相激相盪,其言論往往都不免失之偏宕的。”
“偏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偏宕”指言辭或行為偏激、不守常規,常帶有“過當”或“放縱”的負面含義。例如《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發辭偏宕,多緻乖忤”,形容孔融因不滿曹操而發表偏激言論,導緻沖突。
在現代語境中,“偏宕”多用于批評性描述,例如:
“偏宕”既保留了古漢語中“偏激放蕩”的核心含義,也在現代語境中衍生出對失衡行為的批評,使用時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其程度與指向。
偏宕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指的是不完全、不完整的樣子。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偏”和“宕”,其中“偏”是指傾斜、不正的意思,而“宕”是指離開規則、不統一的意思。
按照筆畫來說,偏宕一詞總共有12個筆畫:偏部(7畫) + 宕部(5畫)。
據說,偏宕這個詞來源于《莊子·逍遙遊》一文中的一句話:“天地有正,法制乎陳,繩墨乎守,無過乎宇宙,是故守之以易宕者也。”(出自莊子)在這句話中,宕字的意思是“離開、背離”,後來逐漸引申為“不完全、不完整”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偏宕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偏宕的部分字形有所不同。其中,“偏”字在古代常常簡化為“犭”加上下斜折、上橫,而“宕”字則是由兩個“宀”字組成,上宀上加橫,下宀也加橫。
1. 孩子的回答偏宕,沒有完全回答老師的問題。
2. 這個成績雖然及格了,但是偏宕了我的期望。
3. 他的言談舉止總是有那麼一絲偏宕,讓人摸不透他的真實意圖。
1. 偏見:對事物的不客觀、不公正的看法。
2. 偏執:固執己見,不容易改變的态度。
3. 偏好:對某種事物或者某種風格的特别喜愛。
1. 不全:具有同樣“不完全”的意思。
2. 不完整:與偏宕同義,表示事物部分存在缺陷或不完備。
1. 完整:與偏宕相對,表示事物沒有缺失,完全、完備。
2. 全面:表示事物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考慮和涵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