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疾病。《周礼·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 郑玄 注:“牛有久病则角里伤。” 宋 陆游 《病起杂言》诗:“国不可无灾眚,身不可无疢疾。无灾之国乱或更速,无疾之身死或无日。” 明 宋濂 《樗散生传》:“生脩善药以活疢疾者,有功於民甚博。” 清 唐甄 《潜书·卿牧》:“去苛歛,如药石之攻疢疾。”
(2).犹忧患。《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明 归有光 《昭慈孟皇后》:“古所谓疢疾生智慧者与。”
(3).疵病。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
疢疾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古代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意指疾病、病痛或身体上的不适。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读音、词源及用法,确保内容权威可靠。
疢疾由“疢”和“疾”两个汉字组成,均表示疾病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疢”被定义为“病也”,指身体上的病痛或不适;“疾”同样解释为“病也”,强调快速发作的疾病。因此,“疢疾”整体意为“疾病”或“病痛”,常用于描述身体或精神上的苦楚。来源:《汉语大词典》。
疢疾源于先秦时期的古典文献,最早见于《诗经》和《论语》等典籍。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提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虽未直接使用“疢疾”,但“疾”字体现了该词的语义基础。后世如唐代诗歌中,常以“疢疾”比喻人生苦难或社会弊病,反映了其从具体疾病向抽象隐喻的演变。来源:《辞源》。
在现代汉语中,疢疾较少用于日常口语,多见于文学作品、历史文本或成语引用中。其用法强调书面性和典雅感。
通过以上解释,疢疾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疾病概念,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辞海》。
“疢疾”一词的含义可从多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本义:疾病(尤指热病)
“疢”本义为热病,如《说文解字》解释“疢,热病也”()。古籍中常见“疢疾”表示身体疾病,如《左传·成公六年》提到“美疢不如恶石”(),指疾病带来的痛苦。
引申义:忧患与精神痛苦
该词常比喻内心的忧虑或困境。例如《诗经·小雅·小弁》中“心之忧矣,疢如疾首”(),形容烦忧如同头痛般折磨人。《三国志·马超传》中的“疢如疾首”也属此类用法()。
抽象义:道德或事物的缺陷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用“疢疾”指代人与万物的瑕疵,如“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强调人性或事物的不完美性()。
补充说明:
半低不高暴德保健球卑意便譬避债柀子弛懈冲盹儿崇论闳议处石翠幰存眷单行法电子对抗东房对心眼发原封建割据渢融锋綫福基高华高中贡书核辐射盒子炮混补昏然浆糊江夏八俊锦瑟年华金铁稷食伎术官烂仔了望台辽西走廊刘易斯鸬鷀目空余子南阮北阮捻塑暖瓶陪葬凭证铺棻牵引起名青字牌秦正权数申报升仙太子施威縢牒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铁衣享乐主义西邻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