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桀驁不遜 ”。《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到了五六歲上,識字讀書,聰明出衆。隻是生成一個桀驁不馴的性子,頑劣異常。” 清 無名氏 《廣東軍務記》:“養其桀驁不馴之心,縱其貪狼自肆之欲,進而日上,得遂無厭。” 蔣子龍 《赤橙黃綠青藍紫》:“一向桀骜不馴的 劉思佳 被一個剛來的小姑娘管得服服帖帖。”
“桀骜不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é ào bù xùn,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容人或動物性格倔強、傲慢,不服管教或難以馴服。其中: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現代文學作品(如曹禺《王昭君》)。
《桀骜不馴》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野蠻、任性,不聽從規則或約束。
成語《桀骜不馴》的拆分部首為木和馬。其中,“桀”字的筆畫數為六,部首為木;“骜”字的筆畫數為17,部首也是木;“不”字的筆畫數為四,部首為一;“馴”字的筆畫數為13,部首為馬。
《桀骜不馴》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則傳說。相傳夏朝時期,有一個叫做纣王的君主,他兇殘暴虐,自以為是,不尊重道德和法律。他的統治方式極其殘暴,人民生活在極度的貧困和壓迫之下。纣王的行為被認為是“桀骜不馴”,後來成為這個成語的意思。
《桀骜不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桀驁不馴」。
在古代漢字拼音注音規則尚未出現之前,或書寫要求比較寬松的情況下,成語《桀骜不馴》可以寫為“乂熬不訓”。
他的桀骜不馴使得他難以被人接受。
其他有關桀骜不馴的詞語有:桀骜、馴服、馴順。
與“桀骜不馴”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桀骜自用、桀傲不馴、叛逆不馴。
與“桀骜不馴”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溫順、馴良、馴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