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意思、曹魏的詳細解釋
曹魏的解釋
(1).朝代名。即 三國 魏 。因系 曹 氏所建,故後稱 曹 魏 ,以别于 拓跋魏 。《舊唐書·地理志一》:“ 曹 魏 之時,三分鼎峙。” 明 王逢 《趙善長山水》詩:“隱若 赤壁 壘,勢壓 曹 魏 邦。”
(2).指《詩·國風》中的《曹風》、《魏風》。《後漢書·王充王符等傳論》:“斯《曹》《魏》之刺,所以明乎《國風》。”
詞語分解
- 曹的解釋 曹 á 等,輩:爾曹(你們)。吾曹。 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曹(中國明、清兩代各部司曹的通稱,源于漢代曹史的簡稱,相當于郡守的總務長)。 訴訟的原告、被告兩方。 姓。 筆畫數:; 部首:曰; 筆順編
- 魏的解釋 魏 è 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阙(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國曆
網絡擴展解釋
曹魏是中國三國時期由曹氏家族建立的政權,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時間範圍
- 政權性質:曹魏(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割據政權,由曹操奠基、其子曹丕正式建立,定都洛陽。
- 存續時間: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禅讓,終結于265年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
2. 建立背景與過程
- 曹操的崛起:東漢末年,曹操通過官渡之戰(200年)擊敗袁紹,逐步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實際掌權者。
- 曹丕篡漢:曹操去世後,曹丕于220年迫使漢獻帝禅讓,改國號為“魏”,史稱“曹魏”,年號“黃初”。
3. 國號“魏”的由來
- 地理淵源: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位于戰國時期魏國故地邺城(今河北臨漳),故以“魏”為名。
- 谶緯之說:據《資治通鑒》記載,當時有預言“代漢者當塗高”,“當塗高”被解讀為“魏”(因“魏”字象征高大宮阙)。
- 區分其他政權:後世為區别北魏等政權,特稱“曹魏”。
4. 政權特點與成就
- 政治制度:推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士族門閥制度,影響後續數百年選官體系。
- 軍事與經濟:控制中原及北方,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注重屯田制恢複農業生産。
- 文化正統性:通過漢帝禅讓獲得法統,被視為三國時期的“正統王朝”。
5. 曆史影響
- 三國鼎立:曹魏與蜀漢、東吳形成三國對峙,主導北方局勢。
- 承前啟後:為西晉統一奠定基礎,其政治制度深刻影響魏晉南北朝。
曹魏是三國時期的核心政權,其興衰反映了漢末至晉初的政治變遷,對後續曆史影響深遠。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曹魏》是一個曆史名詞,指的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也稱為魏晉時期的曹魏。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曹魏》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中國曆史上從220年到265年的魏晉時期的朝代,以曹操及其子曹丕為國君。這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分裂混亂的年代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曹: 部首是 "曰",筆畫數為4。
- 魏: 部首是 "鬼",筆畫數為15。
《曹魏》一詞的來源是由兩個部分組成:曹姓和魏國。曹姓是中國常見的姓氏之一,而魏國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戰國國家。
在繁體字中,《曹魏》這個詞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曹魏》這個詞的書寫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然而,基本的字形和意義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個例句:《曹魏》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對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曹魏》相關的組詞包括:曹操、曹丕、曹植、曹家、魏國等。
與《曹魏》近義的詞可能包括:東魏、西魏、南魏等,這些朝代也處于魏晉時期。
而與《曹魏》相反的意思的詞則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