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時光。《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日薄桑榆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的晚年時光或事物接近衰落的階段。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演變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對比
示例:
《全隋文》中記載:“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此句通過“日薄桑榆”表達了李穆對自身年邁仍居高位的不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曆史背景,可查閱《隋書》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日薄桑榆》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日頭西斜的時候。意思是太陽已經接近西邊,白天逐漸暗下來。
《日薄桑榆》的拆分部首是“日”和“艹”,其中“日”屬于陽部,表示太陽,而“艹”屬于草部,代表植物。根據《漢字源流字典》,《日薄桑榆》的筆畫總數是24畫。
《日薄桑榆》來源于中國的古代文化傳統,最早出自《論語·雍也》:“日薄西山而後照于涉,人不可以無耀乎!”這句話比喻一個人在年輕時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積極的人生态度。《日薄桑榆》一詞是對這句話的引申,用來形容太陽即将下山,意味着時間迅速流逝,需要珍惜和利用。
在繁體字中,“薄”字的草字頭變為了“”,整個寫法變為“薄桑榆”。
古時候,《日薄桑榆》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日”字在小篆中的寫法是“曰”,而“薄”字在戰國篆中的寫法是“稥”。整體而言,古時候的寫法更加繁複,經過演變後才變成了現代的形态。
1. 天色漸晚,太陽已經日薄桑榆,我們應該趕快回家了。
2.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依然保持着對知識的渴望,毫不願意讓自己的頭腦日薄桑榆。
組詞:日落、桑榆晚景
近義詞:夕陽無限好、太陽下山
反義詞:旭日東升、朝陽初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