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克制愤怒,杜塞 * 。《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孔颖达 疏:“君子以法此损道惩止忿怒,窒塞情慾……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愿陛下思惟所见,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大柄不由天断,惩忿窒欲,事依礼制。” 明 唐顺之 《<明道语略>序》:“不寝不食而非助也;不睹不闻而非忘也;惩忿窒欲而未尝损也。”亦作“ 惩忿窒慾 ”。《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如今听在下説一文钱小小的故事,列位看官们各宜警醒,惩忿窒慾,且休望超凡入道,也是保身保家的正理。”亦省作“ 惩窒 ”。 宋 朱熹 《感尚子平事》诗:“我亦近来知损益,只将惩窒度餘生。” 明 高攀龙 《答陈似木书》之三:“即如忿欲,习于惩窒,惩窒过二三次,便省力,便有味。”
见“ 惩忿窒欲 ”。
“惩忿窒欲”是汉语中的经典成语,出自《周易·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自我约束,克制愤怒情绪、抑制过度欲望,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一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的道德要求。
从字义解析,“惩”意为惩戒、制止,“忿”指愤怒情绪,“窒”指堵塞、遏制,“欲”指贪欲或私欲。四字组合构成递进关系:既要在情绪爆发时及时约束(惩忿),又需从根源上减少欲望滋生(窒欲)。《近思录·为学》中强调:“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形象说明该修养过程的艰巨性。
在中国哲学体系中,这一概念具有双重维度:一是道德修养层面,要求“制外养中”,通过控制外在情绪欲望来培养内在德性;二是社会治理层面,《朱子语类》将其引申为“遏人欲而存天理”,主张通过个体自律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现代语境下,《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将其释义为“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强调其作为心理调节手段的现实意义。该理念与当代心理学中的情绪管理理论存在契合,突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前瞻性。
“惩忿窒欲”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损》卦象辞:“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中:
该词至今仍具现实意义,提醒人们: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易》原文或朱熹相关著述。
梆鼓苞笋不早当晩柴虒粗胪大荆当权弹丸黑子到哪座山里唱哪个歌低潮喋聒鼎足而三洞见肺腑恶贯祸盈犯禁翻口风靡一世膏泽脂香狗蚤滚杠聒扰黑麻花孃画意辉赫胡涂牋天蹐步疾很辑首拒讳峻举峻爵看门狗叩马而谏浪广理决买命杪冬默坐盘鼓佩笔辟寒犀强饭琴歌酒赋起攒神域天妇罗天眼开题诗颓势晚途洼水文书爻侮嫚无所不有线虫闲房险句闲嗑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