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在一山。 晉 郭璞 《贈溫峤》詩:“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爾臭味,異苔同岑。”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惟冀各守門庭,使幽明異路,庶均歸寧謐,異苔不害於同岑。” 鄭澤 《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願偕采三秀,由來本同岑。”
“同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óng cén,其核心含義為“同在一山”,常被引申為志同道合或共同處境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字面指“共同處于一座山嶺”,出自晉代郭璞《贈溫峤》的“異苔同岑”一句。其中“岑”指小而高的山,強調空間上的共處。
比喻與延伸
該詞常與“異苔”連用為成語“異苔同岑”,比喻不同事物或人雖存在差異,卻能和諧共存于同一環境,引申為志趣相投、彼此契合。例如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異苔不害于同岑”,即用此意。
文學與曆史用例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強調群體在相同環境下的聯結,或隱喻精神層面的共鳴,如形容團隊協作、學術圈志同道合者等。
“同岑”既具自然地理的具象意義,又承載文化隱喻,是漢語中融合空間與情感表達的典型詞彙。
《同岑》(tóng cé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同”和“岑”兩個字組成。
“同”字的部首是“口”,總計有五畫。
“岑”字的部首是“山”,總計有六畫。
《同岑》一詞最初出現在《詩經·周南·關雎》中,“同岑”意為共同在一個山岑上,表示共情、同仁的意思。
繁體字“同岑”的寫法為“同岑”。
古時候“同岑”一詞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與差異,具體可以參考古代文字考證專家的研究成果。
他們是同岑的好朋友。
同心、同志、同甘共苦。
同路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
敵人、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