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矯正;糾正。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
“督正”是漢語中具有複合結構的動詞,由“督”與“正”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傳統訓诂學分析,其核心含義為“監督并糾正偏差”,強調通過權威性指導使事物回歸規範狀态,常見于行政管理及道德教化領域。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督”字本義為監察、督促,《說文解字》釋為“察視也”,含自上而下的管理屬性;“正”則指糾正、匡正,《廣雅》注為“直也”,含撥亂反正之意。兩字組合後構成“以監督促規範”的動作指向,如《後漢書·百官志》中“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即體現督正的職能内涵。
二、詞源分解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權威機構或師長對下級行為的規範指導,例如:“禦史督正百官禮儀”“師長督正弟子課業”。現代漢語中延伸至質量監管領域,如質檢部門“督正生産流程”。
四、近義詞辨析 與“矯正”“匡正”存在細微差異:“矯正”側重技術性調整,“匡正”強調宏觀糾偏,而“督正”特含持續監督的動态過程(參考《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版)。
權威文獻參考
“督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ū zhèng,屬于書面用語,含義為矯正、糾正,通常用于指對他人的言行或錯誤進行規範或修正。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籍引用:
“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
(出自《顔氏家訓·音辭》,強調從小糾正子女的言行錯誤)。
詩詞關聯:
宋代洪咨夔《暑夕》中“緣督正平心”一句,暗含通過規範達到内心平哲理。
“督正”強調通過監督和規範實現糾偏,既有權威性又有教育意義,常見于傳統教育或管理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顔氏家訓》等古籍。
幫閑抱愧庳下尺二冤家吃家飯屙野屎賜額刺舟答詞大司成等閑蠹國殃民放過訪書方言矩行發铏該撥丐巧垢汙絓地寡鹄孤鸾挂心腸辜負翰墨虎背熊腰貨樣經緯儀就辟空諱枯凋兩説領航龍骧蠖屈每當名班摩笄拈竿儗不于倫怒漲憑河球式七月半攘剽染指删省生靈塗炭生長素霜浄骀藉堂飯騰蕩土霸王外號威光無計所奈嫌鄙燮調戲館子羲皇上人谿澗系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