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鞍銜的意思、鞍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鞍銜的解釋

鞍勒。 唐 韓愈 《進王用碑文狀》:“其 王用 男所與臣馬一匹,并鞍銜白玉腰帶一條,臣并未敢受領。” 宋 秦觀 《題騕褭圖》詩:“鞍銜不施韁復脫,旁無馭者氣騰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鞍銜”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并非一個廣泛使用的固定詞彙,其含義需要拆解并結合古漢語用法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和文獻,其解釋如下:

  1. 字義拆解與基本含義:

    • 鞍 (ān): 指馬鞍,是放在馬、騾等牲口背上供人騎坐或馱載物品的器具。這是騎乘裝備的核心部件。《說文解字》釋“鞍”為“馬鞁具也”。(來源:漢典網 - 《說文解字》釋義參考)
    • 銜 (xián): 本義指馬嚼子,是橫放在牲口嘴裡的小鐵鍊或金屬條,兩端連在缰繩上,用于控制牲口。引申為“用嘴含”、“連接”、“職位或等級名稱”等義。《說文解字》釋“銜”為“馬勒口中也”。(來源:漢典網 - 《說文解字》釋義參考)
    • 鞍銜: 将“鞍”與“銜”組合,字面上指馬鞍和馬嚼子,是整套騎乘裝備(鞍具)的關鍵組成部分,分别負責承載騎手和控制牲口方向與速度。它代指整套馭馬的器具或騎乘的裝備。
  2. 引申義與古文獻用例:

    • 在古代文獻中,“鞍銜”常用來象征騎乘、駕馭或出行的狀态或準備。例如,形容整裝待發時會用到“鞍銜”一詞。
    •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贈江州李十使君員外十二韻》中有詩句:“鞍銜初解論,筆硯久荒蕪。” 這裡的“鞍銜初解”意指剛剛下馬,停止行旅奔波。(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全唐詩》)
    • 宋代陸遊在《秋晚村舍雜詠》中寫道:“鞍銜不施缰,放牧秋澗陰。” 描繪了卸下鞍具和嚼子,讓馬匹自由放牧的場景。(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劍南詩稿》)
  3. 現代使用情況:

    • 在現代漢語日常使用中,“鞍銜”作為一個固定合成詞已不常見。更常用的表達是分開的“馬鞍”和“馬嚼子”,或統稱為“鞍具”、“馬具”。
    • 其使用多見于對古典文獻的引用、研究,或在特定文學創作中為追求古雅效果而使用。

“鞍銜”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字面意思指馬鞍和馬嚼子,是馭馬騎乘的核心裝備組件。它常用來象征騎乘、駕馭或出行的狀态。雖然在現代口語中已不常用,但在古典文獻和詩詞中時有出現,用以描繪與馬匹、騎乘相關的場景或狀态。其理解需建立在“鞍”與“銜”這兩個基本馬具部件的含義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鞍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鞍銜”指馬鞍和銜鐵(馬嚼子)的組合,即控制馬匹的器具,屬于古代馬具的組成部分。例如唐韓愈在《進王用碑文狀》中提到“并鞍銜白玉腰帶一條”,此處即指實物馬具。

  2. 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比喻承擔重任或壓力,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現代引申的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二、用法與例證


三、辨析與補充

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中優先參考古籍原文及權威辭書釋義,謹慎使用現代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闇奸闆卒标持币爵伯氏殘杯春旛淳靜次擺線道路傳聞答施大弦戲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調煉底號鬥蟻獨繭縷髑髗發棱風鏟輔車相将改燧咯支功架姑蘇孤棹矯翼傑傑機管記名矜功負氣究宣口谕曠癏兩刃梁台連四靈府柳三眠論抵辟耳青梅竹馬氣吞山河區隅然疑肉店三端沈香浦世擾俗亂守事太平無事貪小失大宛魯矛威折免服吳宮限令鮮壯宵迷寫字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