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公開确定的婚約。《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八年》:“ 房玄齡 等奏稱:‘許嫁 陸氏 ,無顯狀,大禮既行,不可中止。’ 爽 亦表言初無婚姻之議。”
“顯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出自《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八年》的記載:房玄齡等大臣曾以“許嫁陸氏,無顯狀”為由,說明婚約未公開确定,因此無法中止已進行的婚禮流程。此例體現了“顯狀”在古代法律或禮儀中的重要性,強調婚約需經公開認可方為有效。
“顯狀”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婚俗或相關詞彙的演變,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史料原文或權威詞典。
《顯狀》常見的解釋為某一事物或現象的外在表現或狀态。它描述了某一事物或情況的具體特征、狀況或表現。
《顯狀》這個詞的部首是日字旁,筆畫數為8畫。
《顯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顯”和“狀”兩個詞,後來組合形成了現在的詞彙。
《顯狀》的繁體字為「顯狀」。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對于《顯狀》這個詞,古代漢字寫作「顯狀」。
1. 他的臉上顯示出了疲憊不堪的顯狀。
2. 這個問題的根本顯狀是缺乏有效的溝通。
1. 狀況:形容事物或情況的具體狀态或表現。
2. 顯現:顯露或明顯地展現出來。
1. 景象:形勢或事物的外貌或現象。
2. 表現:指某人或某事物的具體行動或展示。
隱狀:某事物或現象的内在表現,不容易察覺或看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