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窘迫貌;拘束貌。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 唐 白居易 《歸田》詩之三:“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牽束。”
“窘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在尴尬、為難或拘束狀态下的表現。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窘迫、拘束的樣子,常用來描述人在尴尬或困境中的神态與舉止。例如在社交場合說錯話、做錯事時表現出的局促不安。
詞源構成
古代詩文中的運用
晉代張華在《答何劭》中寫道:“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描述官場束縛下的拘謹;唐代白居易《歸田》詩中的“窘然自牽束”則表達了對生活束縛的無奈。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語,如描述“窘然一笑”“面露窘然”,體現尴尬或不知所措的情态。
“窘然”通過“窘”與“然”的組合,既保留了“窘”的為難之意,又通過“然”強化了狀态描述,常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中刻畫人物心理與行為。
窘然(jiǒng rán)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處境或情境讓人感到尴尬或為難的意思。當一個人面臨尴尬的局面,感到困窘不堪時,可以使用窘然這個詞來表達。
窘然的拆分部首是窗(chuāng)和然(rán),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窘然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我獨窘然,思無所困。”從古代開始,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并流傳至今。在繁體字中,窘然的寫法為窘然。
在古代,窘然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囧然,囧字代表着人的臉部表情尴尬的樣子,因此與窘然的意義相符合。
1. 當他走進會議室時,發現自己坐在錯誤的座位上,他感到十分窘然。
2. 面對老師的嚴厲批評,小明感到窘然無措。
3. 演講時忘了台詞,他感到非常窘然,不知道該怎麼辦。
窘迫、窘境、窘困、窘态、困窘
尴尬、難堪、為難、為難、困窘
舒適、惬意、自在、順利、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