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弢的意思、伏弢的詳細解釋
伏弢的解釋
仆倒在弓套上。《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 養由基 ,與之兩矢,使射 呂錡 。中項,伏弢。以一矢復命。”《國語·晉語九》:“ 鄭 人擊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 韋昭 注:“弢,弓衣也。”後以指為國捐軀或浴血奮戰。 唐 王維 《為曹将軍謝寫真表》:“願死藝於伏弢,誓殺身於鳴轂。”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币表》:“臣竊愧恩深力淺,任重才疎,敢忘伏弢,益思敵愾。”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弢的解釋 弢 ā 同“韬”。 筆畫數:; 部首:弓;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字詞解析
-
字義構成
- 伏:指俯身、趴下,引申為倒下或隱藏。
- 弢(tāo):本義為弓袋(即裝弓的套子),後引申為隱藏、韬略(參考)。
組合義:字面意為“仆倒在弓袋上”,多用于描述戰鬥中受傷或犧牲的情景。
-
引申義
從字面場景延伸出兩種含義:
- 浴血奮戰:指受傷後仍堅持作戰,如《左傳·成公十六年》中養由基中箭後“伏弢”仍指揮軍隊(參考、3)。
- 為國捐軀:象征壯烈犧牲,如《國語·晉語九》記載将士“伏弢衉血”仍擊鼓不退(參考、3)。
二、曆史典故與文獻出處
-
《左傳·成公十六年》
記載楚共王命養由基射殺晉将呂锜,養由基中箭後“伏弢”仍堅持作戰,體現其英勇。
原文:“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锜。中項,伏弢。以一矢複命。”
-
《國語·晉語九》
描述鄭國軍隊襲擊時,将士“伏弢衉血”(伏在弓袋上吐血),但擊鼓聲不衰,強調戰鬥的慘烈與不屈精神。
三、總結
“伏弢”是一個帶有悲壯色彩的詞彙,既指具體戰鬥中受傷倒下的動作,也象征忠勇與犧牲精神。其用法多見于先秦文獻,後世多用于詩歌或史書贊頌将士氣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弢(fú yǎng)是一個古老而少見的漢字,下面我來為你解答關于伏弢的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伏弢的部首是弓,全字一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伏弢是古代文字的一部分,因為使用頻率較低,現代漢字中很少出現。關于伏弢的起源和演變并沒有确切的資料。
繁體:
伏弢的繁體字是伏弢,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些不同,但關于伏弢的具體古代寫法沒有詳細記錄。
例句: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伏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機會都非常少,所以很難找到可以用來展示例句的合適例子。
組詞:
由于使用頻率極低,伏弢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近義詞和反義詞:
由于伏弢的意義不明确,也很少使用,所以沒有常見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希望以上解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