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帽裙 ”。
“帽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帽裠”指古代帽沿下垂的絹帛,主要用于遮擋風塵。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也被寫作“帽帬”或“帽裙”,三者含義相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查閱《南齊書》等原始文獻。
帽裠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一種傳統的頭部及身體覆蓋物。帽指頭上戴的罩在頭部的飾物,褲指腿部穿的覆蓋物。因此,帽裠指的是頭部帽子和身體褲子的組合。
帽裠的拆分部首是“巾”和“衣”,其中“巾”是指帽子,而“衣”是指衣物。
帽裠的總筆畫數量為9,其中“巾”部的筆畫數為3,而“衣”部的筆畫數為6。
帽裠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一篇中,意思指的是古代的帽子和衣物的組合。隨着時間的推移,帽裠逐漸演變成一種特定的服飾,代表着尊貴和地位。
帽裠的繁體字為 “帽席”,也是指頭部帽子和身體褲子的組合。
在古代漢字中,“帽”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作”冒首”或”㓁”。
而“裠”字的古代寫法為”褧”或”襜”。
1. 他戴着一頂華麗的帽裠,看上去非常典雅。
2. 唐代的官員常常穿着帽裠出席重要場合。
3. 這件帽裠是我祖先留傳下來的珍貴文物。
1. 帽子
2. 頭巾
3. 衣褲
4. 頭盔
1. 服飾
2. 服裝
3. 頭飾
帽裠是一種覆蓋頭部和身體的飾物,因此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帽裠相對的可以是無帽無褲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