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木名。又名烏樟。落葉亞喬木,高丈馀,葉長橢圓,花色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釣樟》:“樟有大、小二種,紫、淡二色。此即樟之小者。按 鄭樵 《通志》雲:釣樟亦樟之類。即《爾雅》所謂‘棆,無疵’是也。又 相如 賦雲:楩、楠、豫、章。 顔師古 注雲:豫即枕木,章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别。觀此,則豫即《别録》所謂釣樟也。根似烏藥香,故又名烏樟。” 徐珂 《清稗類鈔·植物·釣樟》:“釣樟為落葉亞喬木,山地自生, 杭州 有之。高丈餘,皮表有黑斑,葉作長橢圓形,背有赤毛,互生。春月開花,花小而色黃,形如繖。實黑大如碗豆。一名烏樟,或作為鉤樟者誤。其葉……類榆,有香似樟腦,可避蟻。”
釣樟是一種落葉亞喬木或灌木,學名可能與樟科植物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态描述
釣樟樹高約1-2丈(3-6米),樹皮初期有黑斑,後變灰色。葉片呈長橢圓形,互生,葉背有赤毛,花色黃,果實為黑色小豆狀。
别名與分類
又名“烏樟”,因根部氣味類似烏藥而得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釣樟屬于樟樹的小型種類,與普通樟樹(大樟)區分。
藥用價值
枝葉可入藥,具有祛風殺蟲、斂瘡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疥癬、外傷出血等。用法包括煎水外洗或搗敷患處。
文化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及釣樟的分類,清代《清稗類鈔》則描述其葉可驅蟻。
部分地區(如崂山)會将其枝條加工成手杖,需刮去表皮并陰幹,成品逐漸變紅,質地堅硬。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植物學、醫藥及民俗應用,如需更專業的藥用指導,建議查閱權威中醫藥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