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釣樟的意思、釣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釣樟的解釋

樹木名。又名烏樟。落葉亞喬木,高丈馀,葉長橢圓,花色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釣樟》:“樟有大、小二種,紫、淡二色。此即樟之小者。按 鄭樵 《通志》雲:釣樟亦樟之類。即《爾雅》所謂‘棆,無疵’是也。又 相如 賦雲:楩、楠、豫、章。 顔師古 注雲:豫即枕木,章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别。觀此,則豫即《别録》所謂釣樟也。根似烏藥香,故又名烏樟。” 徐珂 《清稗類鈔·植物·釣樟》:“釣樟為落葉亞喬木,山地自生, 杭州 有之。高丈餘,皮表有黑斑,葉作長橢圓形,背有赤毛,互生。春月開花,花小而色黃,形如繖。實黑大如碗豆。一名烏樟,或作為鉤樟者誤。其葉……類榆,有香似樟腦,可避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釣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植物類詞彙,其核心定義與植物學、藥用價值及文化象征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及《中國植物志》等權威資料,釣樟可作如下解析:

一、植物學定義

釣樟為樟科(Lauraceae)植物的一種,學名Lindera umbellata,别名“烏樟”或“釣栗”。其形态特征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片互生呈卵形,春季開黃綠色小花,果實為球形核果。《中國植物志》記載,釣樟多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常見于濕潤山坡或溪谷旁。

二、詞源與曆史記載

“釣樟”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其名稱源于古人對樟樹類植物的特殊利用方式。據《中華本草》注疏,部分地方将樹皮纖維用于編織漁具,故以“釣”字關聯其功能,而“樟”則指代其植物科屬。

三、藥用與經濟價值

釣樟的根皮及果實可入藥,《中藥大辭典》載其性溫味辛,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及風濕痹痛。現代研究亦發現其揮發油中含萜類化合物,具備抗菌活性。此外,其木材質地細密,可用于制作小型工藝品。

四、文化象征

在江南地區方志中,釣樟因耐水濕的特性被賦予“堅韌”的寓意。清代《浙江通志》提及當地漁民以釣樟枝條制作釣竿,視其為“水畔守護木”,形成獨特的民俗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釣樟是一種落葉亞喬木或灌木,學名可能與樟科植物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1. 形态描述
    釣樟樹高約1-2丈(3-6米),樹皮初期有黑斑,後變灰色。葉片呈長橢圓形,互生,葉背有赤毛,花色黃,果實為黑色小豆狀。

  2. 别名與分類
    又名“烏樟”,因根部氣味類似烏藥而得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釣樟屬于樟樹的小型種類,與普通樟樹(大樟)區分。

二、用途與文獻記載

  1. 藥用價值
    枝葉可入藥,具有祛風殺蟲、斂瘡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療疥癬、外傷出血等。用法包括煎水外洗或搗敷患處。

  2. 文化記載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及釣樟的分類,清代《清稗類鈔》則描述其葉可驅蟻。

三、其他用途

部分地區(如崂山)會将其枝條加工成手杖,需刮去表皮并陰幹,成品逐漸變紅,質地堅硬。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植物學、醫藥及民俗應用,如需更專業的藥用指導,建議查閱權威中醫藥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榜上無名鼈鳥袯襫參術側躬察慧倡國酬燕慈恻叢生達郁打整吊膽驚心頂賬堆山積海笃見額外乏貨防馭故境孤山寺汗褟黑首将理見教牋啓澆饡家尊急不及待解環機縛酒材撅丁峻卻刊削老頭巾勞症遼花糖禮聘率爾成章慮化冥雪内家碰鎖日圍軟話三府奢費盛指棯麗鎖陽逃監陶甄透河危而不持違玩五千文吾兄顯大縣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