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書筴 ”。書冊,書籍。《禮記·曲禮上》:“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韓非子·六反》:“今學者皆道書筴之頌語,不察當世之實事。” 宋 無名氏 《道山清話》:“舊制講官,坐而講讀,别置書策於禦案上。”
(2).指夾帶書冊入考場。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挾藏入試,謂之書策。”
"書策"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書策"一詞在古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意義與書寫載體、文獻記錄及治國方略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書寫載體與文獻記錄
"書策"本義指古代用于書寫的竹簡("策"通"冊")。《說文解字》釋"冊"為"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可見其形制特征。引申為文獻典籍,如《管子·形勢解》雲:"書策之繁,人民之衆。"
現代引申:泛指書籍、文件或成體系的文字記錄。
治國方略與政策文書
"策"在古代特指政論文章或治國謀略(如"對策""策論"),故"書策"常指記載國家大政方針的文書。《戰國策》書名即取"策謀之事"之意,如《秦策一》載:"書策稠濁,百姓不足。"
典型用例:漢代賈誼《治安策》、晁錯《論貴粟疏》均屬此類文書。
今用"政策""策劃"等詞仍保留"策"的謀略義,"書"則獨立為文字載體的通稱。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定義:"書策"即"書籍簡冊",亦指"文書策命"。
來源鍊接(注:此為《漢語大詞典》官方出版信息頁)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
釋義:"①簡冊,書籍;②指政令文書。"
來源鍊接(中華書局官網書目頁)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
釋"冊":"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奠定字形本義。
來源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說文》原文庫)
雖現代漢語少用"書策"連稱,但其語義成分仍活躍:
“書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書冊、書籍
政令或文書
指考試夾帶作弊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載“挾藏入試,謂之書策”,描述科舉考試中攜帶書籍作弊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禮記》《韓非子》等文獻。
安親卑辱裁免纏包償怨成心床上安床除惡務本出藩啜賺撺箱倒壞大自在得采鼎真二拇指頭耳也犯冒非…非…趺跏硌磴光潤詭僻賀跋支合好河脈渙爾冰開黃案誨殖假休極驩徑節姬仆久慣即興科文鍊黴素嶺海面不改容謀國鬧市暖忽忽跑船搶秋山鄉舍不得刷毛衣雙胞胎暑假陶硯痛擊菟苑往生咒萬乘未見得相薄顯結獻爵枵然饩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