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丧的意思、持丧的详细解释
持丧的解释
护丧;服丧。《后汉书·刘玄传》:“ 圣公 诈死,使人持丧归 舂陵 。”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二:“故事,武臣不持丧, 韩玉汝 奏请持丧。” 清 曾国藩 《随州李君墓表》:“﹝其兄之子﹞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
词语分解
- 持的解释 持 í 拿着,握住:持笔。持枪。持牢(把稳)。 遵守不变:坚持。持久。持操(保持节操)。持之以恒。 主张,掌管:主持。持平。持国。持重。持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对待,处理:持身(对待自己)。持盈。持
- 丧的解释 丧 (喪) ā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丧乱。治丧。吊丧。 丧 (喪) à 丢掉,失去:丧失。丧生。丧偶。丧胆。丧气(不吉利,倒霉。“气”读轻声)。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
专业解析
持丧是汉语中的传统礼仪词汇,指子女或亲属在长辈去世后,按照礼制规定服丧守孝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释义
指遵守丧葬礼仪,在特定时期内身着丧服、停止娱乐活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此行为需严格遵循古代《仪礼》《礼记》等典籍规定的服丧期限与行为规范,如父母去世需守孝三年(实际为27个月)。
二、文化内涵
- 孝道实践
持丧是儒家“孝文化”的具体体现,《孝经》明确将“丧则致其哀”列为孝子义务。通过守孝仪式,强化家族伦理秩序与社会人伦关系。
- 礼制约束
古代对不同亲属关系有差异化的持丧要求(如斩衰、齐衰等丧服等级),《朱子家礼》详细记载了不同身份者的守孝行为准则,成为封建社会普遍遵循的规范。
三、社会功能
持丧制度在古代承担着维系宗法体系的重要作用。通过公开的服丧行为,既向社会宣告血缘关系的延续性,也强化了“慎终追远”的集体文化认同。历代律法(如《唐律疏议》)均对违反持丧礼制者设有处罚条款。
权威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5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1123.
-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6: 198.
-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华书局, 2013: 176-181.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商务印书馆, 2010: 229-233.
网络扩展解释
“持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持丧(拼音:chí sāng)指护丧或服丧,即按照传统礼仪处理丧事、守孝的行为。
二、字义分解
-
持:
- 本义为“拿着、握住”,引申为维持、主持(如持家、主持)。
- 在“持丧”中,强调操办或遵守丧礼的职责。
-
丧(sāng):
- 指与死亡相关的仪式或事务(如丧事、治丧),区别于表示“失去”的“丧”(sàng)。
三、历史用例与背景
-
古代文献记载:
- 《后汉书·刘玄传》提到“使人持丧归舂陵”,指假借丧事掩护行动。
- 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记载官员韩玉汝奏请允许武臣持丧,反映古代官员服丧的礼制争议。
- 清代曾国藩文中提及“去官持丧”,说明官员需离职守孝的惯例。
-
相关词汇:
- 执丧:类似持丧,指奉行丧礼(如《礼记》中曾子守孝七日)。
四、注意事项
- 读音:需注意“丧”在此词中读sāng(与丧事相关),而非表示失去的“sàng”。
- 现代应用:如今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丧葬制度,可参考《礼记》或《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别强闭合嶒泓澈亮陈谕崇轨春菇大偏德輶如羽地利地气底豫法笔风切奉侍奉翼俯鉴改编高踪更尝共振器孤超古帝孤论鸿翥护耳讳人嘉木曒日季兰积载巨珰狼狠乐轶峦冈驴鸟鸣悃耐受力浓姿平紬浅薄奇耻大辱清伦泉泽僧祇蜃灶湿痹诗牢虱蚁书艺泰祝通儁通灵未亡危疑辒辌雾罩像姑铣工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