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祭祀时,舞者手执香草,相互传递。《楚辞·九歌·礼魂》:“成礼兮会皷,传芭兮代舞。” 王逸 注:“芭,巫所持香草名也……巫持芭而舞讫,以復传与他人更用之。芭,一作巴。” 元 郑元祐 《次韵钱伯行游仙体》之二:“諦授宝书盟刻玉,醉离瑶席舞传芭。” 清 《蟂矶孙夫人庙》诗:“庙中传芭女巫舞,报赛神鼓声鼕鼕。”
“传芭”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词语,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传芭”指古代南方祭祀仪式中,舞者手持香草(芭)互相传递的环节。这一行为象征着祭祀活动的延续性和集体参与性。
文字构成:
最早出处: 见于《楚辞·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东汉王逸注:“芭,巫所持香草名也……巫持芭而舞讫,復传与他人更用之。”
部分现代辞书将其引申为“高效传递信息”的成语,但此属引申义,需注意与原典祭祀场景的区别。
部分文献中将“芭”写作“巴”,学者认为可能是通假字现象,但具体所指植物种类尚无定论。
传芭是一个中文词语,主要指通过口耳相传传递信息、事物或者传授技能等。
传芭的部首分别是“传”和“芭”。其中,“传”是由“傅”部和“专”部构成,它的康熙笔画数是9;而“芭”是由“艹”部和“巴”部构成,它的康熙笔画数是7。
传芭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且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繁体字的写法为「傳芭」。
在古时候,傳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比略有不同。其中,“传”在西汉时期的字形和现代汉字非常相似,而“芭”的字形较为复杂,由“艹”部和“巴”构成,上部类似“艾”的字形,下部则是“巴”的字形。
1. 他通过传芭的方式,将自己所学的技艺传授给了更多的人。
2. 这个故事是由曾经亲身经历者传芭给我的,内容非常真实。
传芭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一些相关的词组,例如:
- 传芭授艺:传递并教授某种艺术或技能。
- 传芭问难:通过口头传递方式解答难题或疑惑。
近义词:传授、传递、教授
反义词:保留、隐匿、限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