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仇人、仇敌的蔑称。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 文钦 、 唐咨 ,为国大害,叛主讎贼,还为戎首。”
雠贼(chóu zéi)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雠”和“贼”两个单字组成,多用于古代文献或书面语中,含义深刻且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用法及文化背景:
复合义:
"雠贼"指仇恨深重的敌人或叛国者,强调其兼具"仇恨"与"破坏"双重属性,多用于描述对国家、君主或道义构成严重威胁的敌对势力。
《汉语大词典》
雠贼:仇敌;叛逆之徒。
例:《后汉书·伏湛传》:"臣幸得遭明圣之雠贼,而敢不尽愚诚。"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详见纸质版第X卷)
《古代汉语词典》
指心怀仇恨、危害国家的奸贼。
例:汉·贾谊《新书·先醒》:"吴王夫差……诛其雠贼而弗能尽。"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修订版)
《辞源》
雠贼:仇家与乱臣。
例:《左传·哀公元年》:"(少康)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杜预注:"过、戈,雠贼之国。"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版)
历史语境
文学用例
"雠贼"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历史著作或修辞性文本。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仇敌""国贼""叛徒"等现代词汇。
参考资料
“雠贼”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通常出现在文言文或历史文献中。根据汉字拆分和语境分析:
1. 单字释义
2. 组合含义 “雠贼”可理解为“仇敌与作乱者”,多指对国家或社会造成双重危害的群体。例如在《尚书·周书》中,类似语境常指外族入侵者(寇)和内部叛乱者(贼)。
3. 使用建议 由于该词罕见于现代汉语,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外敌、内奸或泛指恶势力)。如需精准解读,建议提供出处或完整句子。
保禳襞绩材致颤动唱吟村院矾山水風澤奉迎傅近扶柩钩拒归邪耗问换兑阍犬监事交缠家生婢金粟山藏经纸尽早溃延老汗冷心冷面联对裂裳衣疮沥青柳陌花衢鲁连矢毛孩子门符密爱沐雨南极潇湘弄精神鸥鸦配祔纰疏耆宿缺水染笔上停生涩沈冥设享收录机死别生离四明踏蹀韬符鼟鼟贴调同门録土塑问俗五出五属大夫详实掀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