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抽毀的意思、抽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抽毀的解釋

抽出一部分加以銷毀。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這一月來,我的投稿已被封鎖,即無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時代進步,諱忌亦隨而進步,雖‘僞自由’,亦已不準,但《<北平箋譜>序》,或尚不至‘抽毀’如 錢謙益 之作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抽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編纂、整理書籍或文獻時,将其中被認為不妥或需要删除的部分抽取出來并銷毀。這一行為通常帶有官方或權威機構主導的審查性質。

詳細釋義

  1. 字面拆解與基本含義:

    • 抽:抽取、抽出、移除。
    • 毀:銷毀、毀棄、使之不存在。
    • 合義:指将書籍、文稿、檔案等材料中的特定部分(如章節、段落、語句)抽取出來并加以銷毀的行為。
  2. 曆史背景與典型應用:

    • 該詞最著名的應用場景是清代乾隆時期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清政府為了統一思想、鞏固統治,在征集全國圖書編纂這部大型叢書時,對征集到的書籍進行了嚴格的審查。
    • 對于書中被認為有“違礙”(即觸犯清朝忌諱、涉及民族問題、批評統治、包含“異端”思想等)内容的書籍,處理方式主要有三種:
      • 全毀:整本書被列為禁書,全部銷毀。
      • 抽毀:書中大部分内容被認為無害或有益,但其中部分章節、段落或語句被認為有問題,将這些部分抽取出來銷毀,其餘部分則保留下來(可能被收入《四庫全書》或存目)。
      • 删改:對有問題部分進行删節或修改,而非完全銷毀。
    • 因此,“抽毀”特指這種選擇性銷毀書籍部分内容的審查手段。它是清代文化政策和文化專制的一個重要體現。
  3. 文化影響與評價:

    • “抽毀”行為對保存和傳承古代文化遺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許多珍貴文獻的部分内容因此失傳。
    • 它反映了曆史上文化審查制度的嚴酷性,是統治者控制思想、塑造官方意識形态的一種方式。
    • 研究清代禁書史、文獻學史、思想史時,“抽毀”是一個關鍵概念,常與“禁毀”、“全毀”、“删改”等詞并列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抽毀”指在書籍編纂或審查過程中,将其中被認為不當的部分抽取出來銷毀的行為,尤以清代《四庫全書》編纂期間對“違礙”書籍的處理最為典型。它體現了曆史上文化審查的嚴厲性,對文獻保存造成了破壞。理解該詞需結合特定的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抽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ōu huǐ(注音:ㄔㄡ ㄏㄨㄟˇ),其核心含義是從整體中抽出一部分内容加以銷毀。以下是具體解釋和相關背景:


基本定義


曆史與實例

  1. 清代禁毀書目:
    清代通過《全毀書目》和《抽毀書目》對書籍進行管控,前者要求全書銷毀,後者則僅銷毀部分内容。例如,陳乃乾《焚書總錄》記載,清代共抽毀書籍402種。

  2. 魯迅書信中的引用:
    魯迅在《緻鄭振铎》中提到,其投稿因時代忌諱被封鎖,并推測自己的《<北平箋譜>序》或許不會像錢謙益的作品一樣遭到“抽毀”,反映了民國時期文化審查的延續性。


補充說明


通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抽毀”一詞在曆史文獻管控和文化審查中具有特定意義,其操作方式與“全毀”形成鮮明對比。如需更詳細資料,中的曆史文獻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避國并兵并軌豳雅逋诳捗摅倉箱恻隱場囿春雨如油燈标端懿恩覆恩門封角鋼硬官道國仗哈哈鏡弘裕華職浒浒會稿禍棗災梨基輔籍禁極麗旌弓靜聽金素匡相羸瘦燎原之火溜光罄淨漉魚旅獒名程末年母本暖花房柈飧鋪兵鑼怯憐戶七缺勸耗铨簡首露霜皜司録髿鬖太平斧坦誠鐵騎兒亭菊聽允退院霞臉夏目漱石缃帙銷殒